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恐再坍塌 英法意或为圣母院重建打一架

www.creaders.net | 2019-04-18 12:47:28  综合新闻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巴黎消防队400多名消防员奋战10馀个小时后,巴黎圣母院的残馀火苗全部被扑灭。巴黎圣母院的整个木製屋顶已经损毁,其中上千根木材有一半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不过,大教堂的石头建筑和荆棘的冠冕、圣路易斯的长袍等主要艺术品都已“获救”。

  “巴黎圣母院是我们的历史。”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800多年来,巴黎圣母院陪伴着法国人走过了风风雨雨,儘管遭遇“如此糟糕的灾难”,但“我希望向大家表达一个期望,那就是我们拥有的自豪不会改变,最坏的事情不会发生。”

  防止建筑进一步损坏

  巴黎圣母院属于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牆体结构极少,窗的面积极大,轻盈修长,却也极其脆弱,依靠整个骨架在受力,这也是救火难度极大的原因。如果消防飞机空中喷水,可能直接击碎建筑结构造成圣母院整个坍塌,因此只能依靠消防员喷水控制火情。

  据法国当局称,主楼和两座钟楼应该已经被“保存下来”,但部分大教堂仍有局部倒塌和碎片式倒塌的风险。

  建筑历史学家乔纳森福伊尔(Jonathan Foyle)接受CNN採访时说,在区分哪些部分可抢救哪些已无法恢复之前,需要立即採取措施,防止建筑的进一步损坏。

  福伊尔说,高温会改变石灰岩的化学性质,由此产生的钙化可能会削弱石灰岩的结构。将冷水浇在滚烫的石头上——在消防员扑灭大火的过程中这是不可避免的——可能会引起热震,导致大教堂的石雕部分开裂。而且,现在教堂从上到下都浸着水,法国当局需要就如何最好地重建做出一系列设计决策。要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更好地理解中世纪大教堂是如何建造的。

  继国际奢侈品集团开云(Kering)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亨利皮诺(Franois-Henri Pinault)承诺爲重建圣母院大教堂捐赠1亿欧元后,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董事长、法国首富伯纳德-阿诺特的家族和他的集团承诺捐款2亿欧元

  这些捐赠表明,任何重大重建项目中最困难的部分——资金或许都已经得到解决。但是,重建将如何进行?

  精确到5毫米的3D技术

  要修复巴黎圣母院,必须提到被誉爲法国哥特式艺术和建筑的创新学者安德鲁塔隆博士,由于他将新的数字技术引入中世纪建筑的空间考古分析和重建中,爲巴黎圣母院的重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据《国家地理》的纪录片记载,2015年,塔隆博士在巴黎圣母院内部使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在教堂内部的表面和所有内部特徵上收集了包含约10亿点的点云信息。当时,他的目的是发现这座建筑当年的建造和翻新的所有线索,而这些线索并没有其他资料保存下来。

  据瞭解,三维激光扫描是一种新型空间数据获取手段,以每秒数万乃至百万次的测量速度高速、高精度获取物体表面的三维座标值、反射率和纹理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快速构建被测物体的点、线、面以及三维模型,又被称爲实景複製技术。

  因此,塔隆博士的激光测绘精准地保存下了巴黎圣母院的内部结构和细节,几乎不会有任何遗漏,可以精确到5毫米。最终结果是一个极其精确和丰富的三维模型的建设,大约100GB的大小,保存在数据档案中。

  激光扫描的方法是如此有效和精确,以至于当这位“好医生”塔隆博士检查圣母大教堂的数字化模型时,发现了很多从未被人发现过的细节:例如大教堂里的一些柱子并没有排成一行;国王画廊(Gallery of Kings)已经偏离了铅垂线近一英尺(约合1.83米)等。

  但不幸的是,塔隆博士已于2018年底去世,因此无法参与巴黎圣母院的具体修复工作,也无法就他的工作最终将对大教堂重建起多大作用发表意见。如何利用他留下来的宝贵资料,将巴黎圣母院昔日的辉煌重现,将是法国政府和重建工作者们的艰钜工作。

  圣母院怎麽修复?英、法、意可能会打一架

  在巴黎圣母院火灾之时,川普立马在推特建议,“也许可以进行空中洒水灭火,现在必须迅速採取行动”。法国人当然有行动,只是并没有採纳川普的生活小妙招,他们的做法是,先抢救出圣母院内的大量文物珍宝,一时搬不出来的,就做好防水措施,最后再升云梯喷水灭火。

  最后尖塔倒塌、建于1220年的木质框架屋顶也几乎全部损坏,但好在教堂内绝大多数的文物是保住了。据圣母院的牧师弗雷德里克神父说,所有艺术品都幸得及时转移,馆藏的各种珍宝,包括荆棘之冠等都完好无损。

  那麽如今的问题便是,如何修缮巴黎圣母院。这其实是一项一直都在进行中的工作,只是,它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简单与乐观。

  1.

  上一次巴黎圣母院遭到大规模破坏,是在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中。当时巴黎的受破坏程度尤爲惨烈,城里边原有的300多座教堂最后只剩了四分之一,且都伤痕累累,其中的巴黎圣母院在1794年甚至沦爲了葡萄酒仓库。此役带来的破坏可想而知,甚至超过了之前200年风云变幻的累计总和。

  

  所幸,修复与破坏总是交替发生。大革命导致的大破坏随即遭到谴责,伴随谴责的,还有对古蹟的关怀与修复工作。维克托·雨果在1828年开始构思《巴黎圣母院》,爲此他常去已在修缮中的圣母院工地收集素材。有人考证说当时的工地上就有个不合羣的驼背石匠,或许这位古怪的驼背石匠爲雨果提供了写作的灵感。

  正式的系统修复开始于1844年4月,担任后期修复工程的总建筑师名叫维奥勒·勒·杜克,他是“风格性修复”的代表性人物。

  何谓“风格性修复”?

  在最初的古蹟保护意识觉醒之时,包括雨果在内的一些人都觉得,恢复古建筑嘛,主要是恢复它的艺术纪念意义,因此修复方法也很自由,建筑师只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完整修好就行,这叫“艺术性修复”。但这样做的效果,几乎就完全取决于建筑师本人的水平,似乎过于随意了,遂弃之不用。

  维奥勒·勒·杜克对“艺术性修复”的理念作了发展,同样是建立在建筑师的自信之上,但需要根据该建筑在鼎盛时期的原形,确定其风格,再延续原建筑师的构思,用类似的手法将被破坏的或者同样风格但本不存在的局部补充完善,修复的是一种建筑的艺术美学特色。


  这好似对曹雪芹版《红楼梦》进行补全,要在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上,进行相当程度的再创作。

  于是维奥勒·勒·杜克在修理创伤、补足缺失之馀,还加建了一个本来没有而他认爲应

  该有的尖塔。尖塔本在1787年损毁,勒·杜克先是研究了13世纪的残迹,推导出尖塔的原初形态;又找到损毁的原因,做了结构加强;最后爲了和教堂整体具有正确的比例关係,他还将尖塔高度提升13米。

  哥特风格的高耸塔尖常被现代人津津乐道,但在当时,被一些建筑师们讥讽爲巴黎圣母院“难看的尾巴”。勒·杜克加入的石像鬼、他本人的头像以及另外两位建筑师的雕像,也让圣母院被评价爲“国际博览会上的假古董”。

  

                                                           by wikicommon

  仅管存在非议,但不可否认,“风格性修复”,成爲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近一百年来欧洲文物建筑保护的指导。

  2.

  时间流逝,当年的非议之声却越来越大。法国派(风格性修复)实际上是用“创作”代替了“修复”,给古建筑带来了极大伤害——这个观点的音量逐渐加强。

  甚至冥冥中鲁迅也持相似的观点,他曾评价说,《四库全书》因清人篡修而古书亡,因爲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破坏了原书的真实性、可靠性,给使用者造成了不便或误导。“反修复”运动的意思也大致便是:文物建筑承载的各种信息以修复的名义消失殆尽了。

  由此,“英国派修复”站了出来。英国人生性保守,尊重传统,在建筑保护和修复上也秉承了这一风格。

  英国派的观点对比起法国派简直是另一个极端。英国人罗斯金喷出了最爲偏激的唾沫,他在《建筑的七盏明灯》的“记忆之灯”中写,“所谓的修复其实是最糟糕的毁灭方式”。“修复”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这就像用死人的骨架做了个人体模型,这甚至是更彻底的毁灭,还不如废墟来得有意义。

  在当时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英国派推崇“废墟美”,迷恋“富有诗意的死亡”,他们保护古建筑完全是感性的,将历史真实性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要求无条件保存古建筑的全部历史信息,最多加以“日常性维护”。

  按照英国派的思路,那麽如今被烧伤的巴黎圣母院也便成了历史的一部分,用不着加以修复,这纔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历史古蹟。只是不知道等到物质载体完全消逝的那一天,依附之上的历史信息将何去何从呢。

  而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一段时间,法国派与英国派就此吵得不可开交,这时候终于有人来劝架了。他们既不赞成法国派那种创造性的修复,也不赞成英国派对待古建筑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

  中立的声音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意大利逐渐系统化,也就有了意大利派。意大利派的修复观点脱胎于英法两派,儘可能以中庸的姿态达到了一种平衡。也最终以《威尼斯宪章》,终结了天枰上的拉扯,直到今天,依然笑傲于古蹟保护领域。

  3.

  然而古蹟修复还真不是一项依照章法就可以按部就班进行的工作。它更像是时人历史、社会乃至价值观念的交织,儘管有《威尼斯宪章》存在,依旧避免不了修复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分歧。

  1965年,勒·杜克在一个世纪前修复过的图卢兹圣塞南教堂需要再度修复。负责第一期修复的建筑师珀帕就提出,要把教堂重建成勒·杜克修复之前的式样,这基本算是对勒·杜克曾经创造性修复的抨击。但当地民众其实是反对的,他们更希望保留住勒·杜克曾经添加的新罗马风元素,那些不已经算是历史的一部分了吗。这个“解修复”提案最终还是被批准了,儘管争议声滔天。

  最典型的现代修复观念大PK,曾出现在有多国参与的吴哥古蹟修复中。

  199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参与到了对吴哥古蹟的保护中。各国的指导思路皆有不同:有些国家用新材料对本体进行补充,有些国家则认爲这样会破坏遗产的真实性;有些国家选择对遗址进行加固,有些国家则选择解体再重建的“解体式修复”……

  印度修复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吴哥窟,但其修复方式是这样的,据《纽约时报杂志》描述:“在印度人的指挥下,成百名没有古蹟修复经验的柬埔寨劳力,用硬刷子和一桶桶氨水,使劲擦洗那些精美的石雕,彷彿在擦洗厨房的髒地板。” 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严厉批评。

  除却这个反例,各国也确实都有着自己的修复风格,不管是用料还是操作方法,相互之间总免不了分歧。不过这些都终究成爲了吴哥古蹟所见证的历史的一部分,人类的残酷厮杀也好、通力协作也好。

  巴黎圣母院也一定会被修复。凭藉安德鲁·塔隆教授留下的激光扫描数据,乃至《刺客信条·大革命》出品方育碧提供的数据等等,修复资料方面并不会是大问题。资金也绝不会是最大的阻挠。倒是修复理念之争,或许会再度出现,成爲最以难协调的矛盾。

  和年龄相仿的吴哥古蹟一样,这些所有,终会成爲巴黎圣母院所见证的历史。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没有管好下半身的秦刚传来最新消息
2 史上首次!乌战场传来重磅消息
3 一纸令下!工资,要全面上涨了?
4 老毛“通房大丫头”享受正部级高干的秘密
5 人民币异动 或有大麻烦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猝逝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