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巴黎消防队400多名消防员奋战10馀个小时后,巴黎圣母院的残馀火苗全部被扑灭。巴黎圣母院的整个木製屋顶已经损毁,其中上千根木材有一半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不过,大教堂的石头建筑和荆棘的冠冕、圣路易斯的长袍等主要艺术品都已“获救”。
“巴黎圣母院是我们的历史。”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800多年来,巴黎圣母院陪伴着法国人走过了风风雨雨,儘管遭遇“如此糟糕的灾难”,但“我希望向大家表达一个期望,那就是我们拥有的自豪不会改变,最坏的事情不会发生。”
防止建筑进一步损坏
巴黎圣母院属于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牆体结构极少,窗的面积极大,轻盈修长,却也极其脆弱,依靠整个骨架在受力,这也是救火难度极大的原因。如果消防飞机空中喷水,可能直接击碎建筑结构造成圣母院整个坍塌,因此只能依靠消防员喷水控制火情。
这好似对曹雪芹版《红楼梦》进行补全,要在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上,进行相当程度的再创作。
于是维奥勒·勒·杜克在修理创伤、补足缺失之馀,还加建了一个本来没有而他认爲应
该有的尖塔。尖塔本在1787年损毁,勒·杜克先是研究了13世纪的残迹,推导出尖塔的原初形态;又找到损毁的原因,做了结构加强;最后爲了和教堂整体具有正确的比例关係,他还将尖塔高度提升13米。
哥特风格的高耸塔尖常被现代人津津乐道,但在当时,被一些建筑师们讥讽爲巴黎圣母院“难看的尾巴”。勒·杜克加入的石像鬼、他本人的头像以及另外两位建筑师的雕像,也让圣母院被评价爲“国际博览会上的假古董”。
by wikicommon
仅管存在非议,但不可否认,“风格性修复”,成爲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近一百年来欧洲文物建筑保护的指导。
2.
时间流逝,当年的非议之声却越来越大。法国派(风格性修复)实际上是用“创作”代替了“修复”,给古建筑带来了极大伤害——这个观点的音量逐渐加强。
甚至冥冥中鲁迅也持相似的观点,他曾评价说,《四库全书》因清人篡修而古书亡,因爲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破坏了原书的真实性、可靠性,给使用者造成了不便或误导。“反修复”运动的意思也大致便是:文物建筑承载的各种信息以修复的名义消失殆尽了。
由此,“英国派修复”站了出来。英国人生性保守,尊重传统,在建筑保护和修复上也秉承了这一风格。
英国派的观点对比起法国派简直是另一个极端。英国人罗斯金喷出了最爲偏激的唾沫,他在《建筑的七盏明灯》的“记忆之灯”中写,“所谓的修复其实是最糟糕的毁灭方式”。“修复”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这就像用死人的骨架做了个人体模型,这甚至是更彻底的毁灭,还不如废墟来得有意义。
在当时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英国派推崇“废墟美”,迷恋“富有诗意的死亡”,他们保护古建筑完全是感性的,将历史真实性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要求无条件保存古建筑的全部历史信息,最多加以“日常性维护”。
按照英国派的思路,那麽如今被烧伤的巴黎圣母院也便成了历史的一部分,用不着加以修复,这纔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历史古蹟。只是不知道等到物质载体完全消逝的那一天,依附之上的历史信息将何去何从呢。
而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一段时间,法国派与英国派就此吵得不可开交,这时候终于有人来劝架了。他们既不赞成法国派那种创造性的修复,也不赞成英国派对待古建筑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
中立的声音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意大利逐渐系统化,也就有了意大利派。意大利派的修复观点脱胎于英法两派,儘可能以中庸的姿态达到了一种平衡。也最终以《威尼斯宪章》,终结了天枰上的拉扯,直到今天,依然笑傲于古蹟保护领域。
3.
然而古蹟修复还真不是一项依照章法就可以按部就班进行的工作。它更像是时人历史、社会乃至价值观念的交织,儘管有《威尼斯宪章》存在,依旧避免不了修复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分歧。
1965年,勒·杜克在一个世纪前修复过的图卢兹圣塞南教堂需要再度修复。负责第一期修复的建筑师珀帕就提出,要把教堂重建成勒·杜克修复之前的式样,这基本算是对勒·杜克曾经创造性修复的抨击。但当地民众其实是反对的,他们更希望保留住勒·杜克曾经添加的新罗马风元素,那些不已经算是历史的一部分了吗。这个“解修复”提案最终还是被批准了,儘管争议声滔天。
最典型的现代修复观念大PK,曾出现在有多国参与的吴哥古蹟修复中。
199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参与到了对吴哥古蹟的保护中。各国的指导思路皆有不同:有些国家用新材料对本体进行补充,有些国家则认爲这样会破坏遗产的真实性;有些国家选择对遗址进行加固,有些国家则选择解体再重建的“解体式修复”……
印度修复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吴哥窟,但其修复方式是这样的,据《纽约时报杂志》描述:“在印度人的指挥下,成百名没有古蹟修复经验的柬埔寨劳力,用硬刷子和一桶桶氨水,使劲擦洗那些精美的石雕,彷彿在擦洗厨房的髒地板。”
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严厉批评。
除却这个反例,各国也确实都有着自己的修复风格,不管是用料还是操作方法,相互之间总免不了分歧。不过这些都终究成爲了吴哥古蹟所见证的历史的一部分,人类的残酷厮杀也好、通力协作也好。
巴黎圣母院也一定会被修复。凭藉安德鲁·塔隆教授留下的激光扫描数据,乃至《刺客信条·大革命》出品方育碧提供的数据等等,修复资料方面并不会是大问题。资金也绝不会是最大的阻挠。倒是修复理念之争,或许会再度出现,成爲最以难协调的矛盾。
和年龄相仿的吴哥古蹟一样,这些所有,终会成爲巴黎圣母院所见证的历史。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天摇地动!最劲爆消息来了 |
2 | 习近平的结局已经定了 |
3 | 北京高校接通知?四中高层人事大变动 |
4 | 四中第一天 北京投降了? |
5 | 版面都设计好了,掀桌子的节奏 |
6 | 四中全会敏感期 朱镕基“发声”王岐山露面 |
7 | 四中前夜,新华社突然失常了 |
8 | 中国拆解DUV 惹出大麻烦 |
9 | 未来十年,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后的幸福时光 |
10 | 四中全会登场 四大网站回避“习近平”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