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起床,你的枕边有老鼠、漱口杯有老鼠,甚至连水龙头停水,都是因为水塔出水口里塞满了被淹死的老鼠...”澳洲东南部、土地富饶但近年深受极端气候摧残之苦的新南威尔斯州,目前正在爆发极为严重的“超级鼠患”,数千万隻家鼠突然数量大爆发,并趁著夏秋的农忙之际大生特生、“殖民”整片东南农业区。
这波严重鼠患始于2020年10月、南半球的春夏季节。一开始澳洲政府认为是东部连年乾旱后...天降甘霖加上气候温暖的“自然重整现象”,但老鼠的繁殖强度与数量却开始以惊人的效率倍数成长,从4月开始蔓延整个东澳农业区,迫使澳洲政府紧急展开大规模的“化学除鼠作战”。
然而各种老鼠从天而降、老鼠轰炸民宅、上万隻老鼠从穀仓与水塔中满出来“喷发乱窜”、甚至是老鼠兵团“攻陷监狱”迫使数百受刑人疏散撤离的恶梦场景,至今却仍是各地受害的超现实日常——所以这场堪称“世纪鼠患”的千万老鼠兵团究竟从何而来?人工的除鼠行动又得付出多少伤害代价?而接近群体崩溃的澳洲农村又该如何自处?惊骇严重的澳洲鼠祸究竟又要“万鼠攒动”到什麽时候?
十年一大乱?澳洲“鼠祸”是正常能量释放
事实上,目前爆发于澳洲东南部的大规模鼠祸,是澳洲近代规律发生的“定期鼠患”。自从英国殖民船团的“第一舰队”(First Fleet)于1788年,满载著英国囚犯登陆澳洲流放地,一路随著英军战舰而来的“小家鼠”旋即以外来种之姿,席捲澳洲大陆。
与澳洲的野兔问题、骆驼问题、与狐狸问题一样,随第一舰队而来的小家鼠不仅迅速地改变了澳洲本地的环境生态,其超强的繁殖速度与生存能力,更是从19世纪开始演变成了“周期性鼠患”问题——大规模的鼠患纪录从1870年代开始,到了20世纪下半更出现“5年一小患...10年一大祸”的大概规律。
鼠患周期化的原因,主要是随著澳洲汛旱交替的明显差异而变动。以本波鼠害为例,爆发的背景就是“2017-2019澳洲三年大旱”的结束,随之而来的丰润降水与农作丰收,配上了春夏湿润温暖的气候,才刺激农业地带的小家鼠爆炸性繁衍。
有水、有阳光、有食物,本来就会让万物成长,但小家鼠的繁殖力太强——幼鼠出生后6个星期就能性成熟交配,母鼠怀孕19天就能生下一窝幼鼠,一窝幼鼠大概是6~10隻,然后母鼠不需休息又能继续交配、生产、交配、生产,快速而无尽的繁衍族群。
假设所有条件都能满足,一对成熟的小家鼠能生下500隻后代。而结束连年旱灾,各地农庄正欢欣丰收的澳洲东部大地,正好跨越了鼠群成灾的背景门槛。
以新南威尔斯为主,鼠患主要集中在澳洲的东南部农村。图为截至2021年7月1日的澳洲鼠祸地图。 图/FeralScan.org
猫都开始怕老鼠:农民精神崩溃的“鼠祸末日”?
澳洲鼠患虽然在2020年底开始,但真正引发高度关注却落在2021年3月下半,也就是新南威尔斯3月大洪水过后,农村准备“秋收”与“冬种”的开始。
在澳洲东部的农业结构中,每年3月开始的秋收,陆续是小米、稻米、棉花、玉米与高粱的丰收期;小麦、燕麦...等穀物,也要在此时播种;同时各地的牧场也在囤积牧草,预备牛隻过冬——但以上种种农业行为,却为鼠群的繁殖提供了极为丰沛的食物,秋季的鼠患也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开始,老鼠的大规模进击只是零星爆发,但各地的通报数量开始越来越离谱,不仅一般农田被鼠群入侵、吃光,农民们为了防备动物农害的铁丝网、隔离温室、甚至通电围篱,都被鼠群衝垮。接著从农地,到穀仓,到农舍,到农民的生活空间——沙发,餐桌,棉被,漱口杯——所有地方都被老鼠佔领。
“你一开始会被在半夜被老鼠的脚步惊醒,接著老鼠就开始与你同床共枕眠。这些傢伙吞噬了你的一切,到处都是鼠尿、鼠粪的味道。”崩溃的新南威尔斯农民,接近心死地向澳洲公广集团《ABC》表示:
“...最噁心的状况还不只是这个,各地开始通报『停水』、『水源出现黄浊怪味』,然后大家才纷纷发现:要命!水塔被老鼠入侵了,被淹死的鼠群才是水管堵塞的原因!”
“老鼠会跑来家里弹钢琴....甚至连本来应该抓老鼠的猫,都对大量出现的老鼠失去了兴趣。”针对农村鼠祸的状况,《ABC》的农村线记者萨克雷(Lucy Thackray),也半是无奈半是自嘲地表示:“谁会知道国家电视台现在也要有专门报导鼠群动态的『老鼠特派员』。”
新南威尔斯的地方耆老表示:2021年的鼠患成灾非常罕见,就算气候周期性的老鼠大量出现中本是常态,但今年的规模已经能和1970年代的“地鸣级鼠祸”比肩,“当时我们常见到出现波浪状移动的『黑色大地』...但其实那都是密密麻麻、进击中的老鼠兵团。”
不过在当今的这个世道下,“地鸣级老鼠”的重现,自然成为了社群网路的世界奇观,各种鼠祸短片也变成Twitter、Instagram、特别是抖音的热门影片。但这种猎奇心理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鼠祸不仅没有自然缩减的迹象,一路繁殖爆炸了大半年后,也陆续传出“安养院的长者因为无法生活自理而被老鼠咬伤”、“鼠群进攻监狱破坏建筑迫使受刑人集体疏散”等超现实故事,何况鼠患前线的农民们更是接近“集体崩溃”。
这里指的崩溃,分成“财务”与“身心”两种层面——在财务上,失控鼠祸对于庄稼、住宅与收成的破坏,已让澳洲农业损失超过10亿澳币,许多农民好不容易撑过疫情、3年大旱与野火侵袭,正想藉由丰厚雨水收成回本之际,粮仓、农田却都被鼠群摧毁;就连好不容易保住的穀物商品,都可能因为混入死老鼠、老鼠屎,而被中盘商数十公吨地整批退货,甚至罚钱。
“这已经不是欲哭无泪,而是要逼死农民了!”除了血本无归与累积负债之外,农村城镇的餐饮服务也因无法抵抗鼠患,使营业的卫生资格遭遇问题。种种压力之下,许多农民因此集体遭遇身心状况,就连各大媒体也不断警告政府出手救急,“否则澳洲农业必将遭遇长期而难以恢复的『身心崩溃』。”
“就连好不容易保住的穀物商品,都可能因为混入死老鼠、老鼠屎,而被中盘商整批数十公吨的退货,甚至罚钱。” 图/路透社
大规模化学灭鼠的“鼠辈烧夷弹”?...没别的方法吗
老鼠的问题越烧越凶,到了6月抖音与新闻中的“骇人鼠片”大汇串,更把恐慌情绪从农村拉进了城市,许多小报媒体与网红开始提出各种担忧,“鼠祸可能侵略雪梨大都会区”的甚嚣尘上,再加上“进击的老鼠”新闻也陆续被国际媒体所关注,种种责难与农团的压力,这才终于逼使澳洲联邦政府出面处理。
联邦政府面对鼠害的消极态度,其实也有合理原因,因为新南威尔斯的鼠群规模虽然达到快速成长到“数千万隻”,但人类至今并没有发展出一套有效且能兼顾保护自然环境的灭鼠逻辑。更何况小家鼠的数量爆发,本来就会有周期性循环,因此传统的处理方式,就是尽可能围堵重灾区,然后什麽都不做:
“只要能拖近冬天,低温与环境缺粮的状况,就会让飢饿的老鼠自相残杀、染疫或饿死...鼠群数量锐减后,鼠祸就会自然会在春天消失。”
至于农村鼠祸入侵雪梨的状况,则被澳洲官方认为“不太符合习性逻辑”。因为小家鼠是定居动物,移动范围往往不超过巢穴100米。就算族群数量会造成对外扩张的压力,或者因为农粮物流而一同进入雪梨,本来就一直有城市老鼠生态的都会人口稠密区,也很难提供大量繁殖的额外条件。
依赖自然之力来让鼠群回到常态规模,虽然佛系却是最理想的选择。但如同3年乾旱与2019年的野火肆虐,澳洲近年变化剧烈的气候极端趋势,也让受害农民高度疑虑:
“3月份的澳洲大洪水,就没有阻止鼠群的繁殖...如果2021年是暖冬的话?如果老鼠的规模到9月仍然庞大,并因春天的降临而进一步倍数繁殖呢?”
更何况暴增鼠群所带来的卫生与传染病问题,是澳洲农村的现在进行式。因此在重压之下,澳洲政府这才决定于6月份拨款5,000万澳币,并批准拨发俗称“灭鼠凝固炸弹”的化学药剂——扑灭鼠(Bromadiolone的台湾译名)——供农民大规模使用。
扑灭鼠是一种抗凝血灭鼠药,基本就是阻止老鼠体内的血小板作用,让鼠群在极短时间内失血致死。这也是其绰号的由来,因为凝固炸弹爆炸后会喷发黏著剂,只要沾到目标人体就难以扑灭、直到烧尽。
但扑灭鼠的大规模拨发,却也引发澳洲社会的强烈反弹,除了极不人道的动物处置方式之外,中毒死掉的老鼠也可能会会污染、伤害其他的野生食鼠动物,各种猛禽、猫头鹰、蜥蜴、狐狸,甚至是一般民众饲养的猫狗宠物,都可能因误食毒饵或中毒老鼠而受到伤害。因此是否该采取这种大规模的无差别手段灭鼠?就连崩溃中的基层农民也高度疑虑。
农村的自製陷阱,用粮食货柜吸引老鼠“请君入瓮”,再用人力把鼠群扫到水盆里成群淹死。 图/法新社
除了使用化学毒饵外,也有一批农民选择“焦土政策”,像是延后冬季耕种,或直接放火烧掉牧草、清空穀仓,试图坚壁清野、让鼠群提早进入“自然数量控制”。
另一部分农民则开始“猎鼠大赛”,邻里之间开始自主设计各种大型土製陷阱,例如把整个穀物货柜设计成食饵陷阱,在用人力把受困鼠群“扫进水池中淹死”,但每天7,000至上万隻的“鼠群收获”,却也让处理的农民遭遇了极大的身心压力。
“活的老鼠成群结队地在人类脚边跑跳挑衅,死掉的老鼠更是无所不在,整个澳洲农村现在都是腐烂的老鼠味...你知道腐烂的老鼠是什麽滋味吗?”崩溃的农民对特别来访的《美联社》如此表示:
“死老鼠的味道根本成为房子的一部分,他们死在牆壁夹层里,根本清都不清掉——你想知道鼻腔里的死老鼠味是什麽感觉吗?噁心,那是我人生中闻过最崩溃的臭味...我很想要忘记、但大概一辈子都摆脱不了鼠味的阴影。”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人心难测 蔡奇背叛了 |
2 | 15岁被送上导演的床17岁拍全裸写真 如今她 |
3 | 中国突传重要信号 恐慌开始蔓延 |
4 | 明天会怎样? 川普竞选团队内部邮件被曝光 |
5 | 万众翘首以盼时刻,北京退缩了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