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就欧洲对华战略发表演说时,首次提出了"去风险"的概念。很快,"去风险"也成了美国和德国对华政策的主流。
《商报》发表评论称,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对俄罗斯的政治支持,已经让欧中合作的最后一线希望化为泡影,欧盟外交圈更是将北京的立场戏称为"亲俄式中立"。这篇题为《小院高墙》的评论写道:
"但对中国人来说,这种立场确实是非常划算的。如果说,俄乌战争中是有赢家的,那么这个赢家非中国莫属。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普京想重振沙皇俄国的辉煌,却使俄罗斯沦落成了中国的附庸。有鉴于此,如何同中国打交道,已经成了欧盟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对华政策也就成了六月欧盟峰会的重要议题。
峰会前夕,欧盟委员会将提交其经济安全战略,而该战略的基调则是,对制度性对手产生依赖,将会使欧洲陷入受人胁迫的境地,也就是说要'去风险'。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不过,仅是共识而已,各方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肖尔茨仍一如既往地认为其多样化政策会收到成效,即寻找新的贸易伙伴,以便逐步减少像大众和巴斯夫等这类大型企业风险过度集中于中国的问题。"
评论指出,推动市场多样化,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固然是件好事,但这样做却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一旦中国对台动武,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行动将在所难免。
"有鉴于此,去风险化的进程一定要尽快完成,而不是像肖尔茨所期望的那样缓慢推进。布鲁塞尔方面已经为去风险模式找到了恰当的比喻:'小院高墙',也就是说,首先界定一些特殊的领域,然而竭尽全力捍卫欧洲在这些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并同时实施出口禁令和外来投资的管控。如果肖尔茨不想继续扮演布鲁塞尔绊脚石的角色,那么他就将很难拒绝这样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