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中朝领导人为什么而拥抱?
【万维读者网】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已经结束访华返回平壤。在为期二天三夜的逗留中,凡是名字能够见诸报端的中国领导人,金正日全都见到了。除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和温家宝之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以及在北京的几乎所有政治局委员,都先后予以陪同和接待。在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上,这种过于隆重、过分夸张的礼宾规格,虽然偶有先例,但却非常罕见,但愿以后不会再有。
在与中国主要领导人分别会面的时候,金正日有一个动作,由始至终都在进行。那就是,无论是故交,还是初识,他都主动上前拥抱,其热烈程度令人产生虚拟般遐想。金正日此次是三度重访,这种拥抱并非首次,但从中国领导人的表情和举止来看,他们显然都没有拥抱的冲动,也没有做好拥抱的准备,尤其在心理上。
在历史和现实中挣扎
因此,中国领导人,甚至包括金正日自己在内,恐怕都不明白他们究竟为什么而拥抱。是因为两国有那段惨痛而美好的共同经历,还是因为两国未来的命运再次变得唇齿相依而不可分离?
对这两个曾一度亲密无间的友好邻邦,这样的疑问似乎显得过于尖刻和无情。但是,在这个已经彻底改变了的崭新时代,两国政治家在处理相互关系时所遇到的核心问题,应该莫过如此。
最近十多年来,中朝两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往往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徘徊与挣扎,在不少问题上甚至纠缠不清。无论在情感上,在心态上,还是在价值观上,以及在国际观上,中朝两国都一直受到历史和现实的羁绊。
从50年代的朝鲜战争,到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一直把朝鲜视为自己的兄弟。所谓“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整个中国社会对朝鲜的最真实感受。甚至到了今天,当美国对朝鲜发出武力威胁的时候,仍然有少数中国人声称要为朝鲜而战。
然而,中朝关系早已变得微妙起来,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差异越来越大,相互之间的误解和猜疑也就经常出现,在某些问题上甚至失去了共同语言。有些事情,看上去虽然简单不过,但处理起来却异常地复杂和棘手。例如核争执、在中国的朝鲜难民、中国对平壤的援助,以及中国与美日韩之间的关系等等。
从亲密无间到充满猜疑
就金正日此次访华而言,在旁观者看来,从平壤到北京去会晤中国领导人,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但其实不然。由于这些年来双边整体关系掺杂了很多微妙因素,因此,这种原本非常普通的行程,甚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政治上变得相当敏感。
从2000年到2001年,一直到现在,金正日每趟中国之行都充满了令人无法理解的矛盾现象。虽然每次行程都给人以强烈的神秘感,但最后统统都算不上真正的秘密访问;虽然每次来回都在悄然无声中进行,但在接待过程中,中国政府都被迫绞尽脑汁地投其所好,不只是大费周章,甚至是搞得惊天动地。
可以想像的是,为了确保金正日满意而归,中国的礼宾和接待部门何止是煞费苦心,恐怕更有可能抱着如履薄冰的心态。对单一的事务尚且如此,在处理两国之间更加广泛的事务时,其微妙和艰难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自从金正日接掌政权以来,在很多问题上,北京方面似乎正是如此迁就平壤的。孟子说“惟仁者能以大事小”,这一点在中朝关系方面,早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中国来说,与这样的邻国打交道,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归根到底,从5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无论中朝关系有多么密切,或者有多么疏远,它都算不上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并非建立在理性和利益的基础上,而更多地是建立在易于波动、易于变化的情感基础上。中朝关系之所以如此微妙,如此不好拿捏,如此掂来掂去还是难以处理,关键原因也就在此。
能否相互靠近?
然而,无论如何,北京和平壤之间的关系毕竟有别于其他。在当前的地区和世界政治格局里,这种特殊性若能运用得当,在某些时候对双方也是有利的。问题是,如果朝鲜当局继续闭关自守,继续作茧自缚,并且继续以不信任和疑神疑鬼的心态来理解邻国的善意举措,那么,即使两国领导人拥抱得再紧,那也无法掩盖貌合神离的现实。
在朝鲜战争结束半个世纪之后,当年的两个亲密盟友,今日却走在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上。不只是分道扬镳,而且更是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当金正日一个接一个地拥抱中国领导人的那一瞬间,这两个不同世界的反差就显得更加明显。一个充满自信,一个满脸颓丧;一个蒸蒸日上而逐步傲视全球,一个煎熬挣扎而备受世界孤立。不知道他们自己在拥抱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联合早报)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