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剖析中国政府决策经常失误的原因
【万维读者网】伴随着以公共服务为价值取向的政府管理职能变革逐步演进为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中国政府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也已是大势所趋。专家认为,随着中国政府角色从“公婆”向“公仆”转变,其管理理念也必须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管理者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扮演了‘公婆’的角色,不仅在管理方式上习惯于支配和控制,而且在范围上也管得很宽,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的事。”
据新华网报导,武汉行政学院陈先春教授说:“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的一些部门和管理者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扮演了‘公婆’的角色,不仅在管理方式上习惯于支配和控制,而且在范围上也管得很宽,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的事。”她指出,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代替了本应由市场去配置的与私人物品相关的资源,变相地经营企业、经营公司,甚至承担和不放弃应当属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责任,直接或间接地介入或控制各种协会、社团、居民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作事务等等。
“去年的非典危机直接暴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薄弱,尤其是公共卫生和医疗体制建设存在的严重缺陷,教训是十分深刻的,”陈教授说,“事实证明,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承担无限责任,包揽一切、管制一切只能导致政府职能的错位和管理的无效。”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李习彬进一步指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影响,有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其价值取向不是“民本位”,而是“官本位”、“国家本位”和与此相对应的“政府本位”,不是从如何更好地服务公民社会出发,而是从服务政府内部管理、方便官员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出发。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假政绩”现象就是“官本位”意识的突出表现。
“这对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很大的障碍,其影响是,政府部门对社会服务需求的响应慢、效果差、效率低、成本高,”李习彬说。
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政府管理理念要由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监督者、控制者转变为为公民、国家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服务者。
此外,在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方式上,专家认为,要实现由政府“一厢情愿”向政府和社会“两厢情愿”的转变,以保证公共决策的科学合理性。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以其良好的愿望认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所以有权替人民做主。因此,对公共行政事务的决策往往由政府“一厢情愿”地完成。“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这种做法已经过时,政府‘一厢情愿’决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重大事情,结果往往是好心难办好事,有时甚至办了违背公众的期待和要求的事,”陈先春说。
为此,公共管理专家建议,要保证公共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中国政府应坚持“两厢情愿”的决策机制,即建立公民参与的包括专家在内的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这是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必要条件。
陈教授认为,让公民参与决策,对于政府而言,有利于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对于公民而言,有利于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将自身关注的利益问题直接快速地转化为政策,从而享受到符合自己意愿的服务。“因此,在决策过程中扩大公众参与决策,即是政府的理性选择,也是实现服务者与服务承受者‘双赢’的策略,”她说。 最近,民间呼吁政府改革的学者及意见人士经常遭到逮捕和判刑,如同为湖北人士的湖北的杜导斌。所以专家的发言都十分小心,生怕祸从口出。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