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万维读者网】今年,7名中国人登上钓鱼岛被日本扣押,以及后来日本对中国东海海域的“春晓”油气田的“严重关注”,引发中日之间的又一轮争端;而在南沙群岛,越南不仅在中国的固有领土上修建机场,还公然开发南海旅游;韩国也悄悄地加入到争夺黄海大陆架石油资源的行列……中国的海洋资源、海洋安全令人关注
2004年,中国的海洋颇不平静。
先是4月,7名中国人登上钓鱼岛被日本扣押,引发中日之间的又一轮争端;后是针对中国东海海域的“春晓”油气田日本表示“强烈关注”。而在南沙群岛,越南不仅在中国的固有领土上修建机场,还公然开发南海旅游。韩国也悄悄地加入到争夺黄海大陆架石油资源的行列,石油钻机伸向了黄海大陆架底。另外,中国渔民在南海海域捕鱼时,更是屡次遭到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驱赶、拘押甚至逮捕入狱。
有人惊呼,中国海洋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真有这么严重吗?中国的海洋资源、海洋安全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为此,记者采访了研究能源、军事、外交的学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中国的海洋开发现状颇有些“群龙闹海”的意思,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而在某些有争议地区,“共同开发”还停留在口头上。中国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急待加强,海洋安全和主权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
有多少资源处于争议中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在人类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海底石油、天然气成了海洋资源争夺的重点。
根据国务院2003年5月9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3号文件”),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
240亿吨的海洋石油资源量,是中国2003年进口石油总量(9000万吨)的260多倍。可惜的是,石油储量丰富的海域,多在有争议的东海和南海,没有争议的渤海和争议相对较小的黄海与之相比储量较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渤海是内海,水浅,但开发起来一样有难度,其油气分布零散,被称为“摔碎的金盘子”,且多以重油、稠油为主;而黄海比较“贫瘠”。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30~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据有关报道,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公里,而发现的石油储量有55.2亿吨,天然气储量有12万亿立方米,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为中国GDP增长贡献一两个百分点。仅在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东海和南海到底是不是“第二个中东”、“第二个波斯湾”,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这两个海域都是“有争议”的地区。
有多少资源被掠夺
专家认为,说这些海域“有争议”,其实是不恰当的,应该说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因为觊觎石油才来争夺本来属于中国的海域。“上个世纪70年代,越南外交部的声明,以及他们的教科书和地图,都说南沙群岛是中国的。”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光琪说。7月26日上午,这位62岁的学者在办公室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然而,南海发现石油后,有关沿海各国变了脸,疯狂侵占我国的岛礁,大肆掠夺我国资源。我南沙群岛有数十个岛礁被非法侵占。
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1999年年产石油4043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分别是中国1999年整个近海石油年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从1981年至2002年,越南已从南沙海域的油田中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亿多立方米的天然气,获利250亿美元。南海石油已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除了油气以外,南海渔业资源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南海地区在矿藏、旅游、运输等方面也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东海、南海争议不断的情况下,黄海也不再平静。进入2004年7月,韩国开始在离朝鲜半岛西岸250多公里的黄海大陆架下钻探,使得本已敏感、多变的区域局势更趋复杂。
近海远海谁先谁后
陈光琪教授多次宣讲自己的“先远后近”理论。他说:“我的观点是,我们对待石油开采问题应该有个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海上后陆上,陆上反正都是我们的,早采晚采都一样;海上应该先开采中远海,后开采近海;在中远海,先开发争议地区,后开采我完全控制地区。而我们目前所做的正好相反。”
对此,负责海洋石油开发的“中海油”自有苦衷。该公司公共关系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列举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对我们公司来讲,南海地区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一是距离太远,距离后勤保障基地太远;二是技术难度大,投资规模大。
“共同开发”暂未实现
国家对有争议地区的政策一直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实际情况是,争议搁置了,但并没有做到共同开发。因此,有人认为把海上石油的开发重点集中在渤海,有争议的南海地区却实际上放任别人开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贯彻走样,规划缺乏长期战略考虑。
对此,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石油”)的发言人告诉本报记者,这样说是有道理,但是现实情况受限制太大。“一方面我们首先必须满足国家能源的迫切需求。随着需求的急剧增大,我们必须要加大开发速度,既要加大勘探投入,多打井,又要加快已发现的油田的开发进度。所以我们只能在业务比较熟悉的近海海域着重开发。另一方面,我们也提出了要‘向深海进军’。除去资金问题和风险问题,我们在技术上问题已不大。现在一是正在造深水钻井船,这是我们自主开发的,在国内制造。有了船就能打井。另一方面也有深水实验室,为深海开发进行技术准备。”
但问题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实际操作起来的结果是:离谁近谁开发。“中石油”的这位发言人说,因为距离近,开发成本低,效益好。当前各国基本都是在水深低于1000米的近海开采。南海所谓的“争议”地区,开发的地质条件对越南有利,故他们对中国的共同开发建议根本“不搭理”。你一去,被人家的武装渔船一围,就没办法了。他说:“对那里(没有指明具体地区)的开发,不是我们企业能够决定的。没有国家尤其是军力的支持,在那里的开发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
海上石油开采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资”的三高产业,没有大量的资本投入根本不可能。特别是“中海油”上市以后,其运作要受到资本市场的监控,公司必须规避“资金沉没”的风险,避免打“干井”。
作为研究人员,查道炯认为开采过程中应考虑到经济效益。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系主任、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时候花了不少钱还可能带来外交上的麻烦,采油得不偿失。从经济上来说,如果开采石油的经济成本远远高于进口石油,则我们应该优先考虑进口。这也正是为什么勘探做得很多,而实际开采做得少的原因。”
查先生认为,中国在海洋开发和保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开采成本太高。他说:“在敏感地区、争议地区的石油开发,在别人抢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与他们进行合作。”
也有专家认为,国家从政治角度考虑,会尽量化解矛盾,保持国家间关系的稳定。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难免眼光会短浅。因此,争议地区的能源开发未能实现。
“群龙闹海”缺乏“统管”
“中海油”是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利润;而海洋开发的整体思路,却是一个战略问题,需要统一协调。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渔业局、交通部海事局、“中石油”、“中海油”都在做着某些具体工作。
“这叫群龙闹海。”陈光琪教授说。他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缺乏一个统管机构,没有长远考虑,只看到眼前。“如果我们看不远,最后吃亏的就是我们。”他说。
国家权威海洋研究机构的一位专家也持相同观点,她说:“当前海洋研究的问题是,研究项目完全是按国家各个部门的需要进行专项设置,‘这边有事堵一下,那边有事堵一下’,每一次课题都是找问题,提建议,但执行效率不高。各部门对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没有一个较科学的全面规划。现在我们已经在设想一个全盘的研究规划。现在我们都努力作大项目,这样操作更规范。而且大项目投入的资金多,其成果就越得到重视。”她表示,国家对研究的资金投入与对产业的投入相比微乎其微,但重视程度在加强。
国家海洋局新闻处一位官员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也透露出国家对海洋重视程度在加强的信息。他说:“‘第13号文件’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表了海洋战略规划纲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对海洋很重视。可以说现在国家对海洋是前所未有的重视。”他透露,国家海洋局在能力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包括制造海监船舶、海监飞机等等。
该官员解释说,海洋局主要进行海域使用管理,实现规划用海、科学用海、秩序用海。在海洋能源开发方面,主要是进行环境管理和监控。海洋局的工作根据的是国家相关法律,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具体资源开发由其他职能部门和企业操作。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发现,海洋问题涉及面众多,与经济问题、能源问题、外交问题、海权问题、军事问题以及国家安全都息息相关。有专家呼吁,应建立跨学科工作组,共同对海洋的开发和规划出谋划策。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