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赵紫阳政治罪名换来历史美名
【万维读者网】题要:悼赵不忘批赵,实为开历史倒车,大失民心。与十六年前赵紫阳主政时媒体的开放胸怀形成反差,突显中国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的滞后与倒退。
一月二十九日,往八宝山的民众络绎不绝,在悲恸哭声中,赵紫阳遗体告别式宣布结束。尘埃落定,悼念群众若有所失,历史也留下巨大空白。自从十二天前,赵紫阳的爱女王雁南(赵亮)用手机短讯宣告父亲终于「自由」以来,群众心灵备受沉痛煎熬,感受了极大的「不自由」:希望这位中国改革之父早日入土为安,灵魂得到解脱,希望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执政党,显示起码的公道和人之常情的善意……可是,人们的愿望还是落空了。
在当局的精心安排下,赵紫阳遗体于当天清晨六点运离医院,避免了类似七六年群众十里长街送周恩来灵车的场面,但仍有四千多民众来到八宝山一带。当局压制媒体,偌大中国成百上千家的报章,对赵离世作独立报道的竟然没有,以至于不少群众不知道当日赵紫阳出殡。最遗憾的是,新华社违背赵紫阳家属的意愿,在新闻稿里仍留下「在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犯了严重错误」的官方评价。
这种「防民知情权甚于防川」的落后措施,显示了当局无自信、无勇气、无情义,与十六年前赵紫阳主政时媒体的开放胸怀形成巨大反差,突显中国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的滞后与倒退。
这不禁使人想到文革期间,中央忽然表示难得的关怀,维持国家主席、中共副主席、革命元老刘少奇的生命,就为了要他亲耳听一听中央全会关于「永远开除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刘少奇的党籍」的决定。而在周恩来尸骨未寒的日子里,四人帮把持的全国媒体迫不及待报道「批邓」,声称「党内最大的走资派要保护另一个走资派」。难道,今日中国领导人的丧葬仪式仍要紧绷政治斗争之弦?
在赵紫阳被软禁的十五年里,这位对中国作出难能可贵贡献的改革家的名字,一直被媒体讳莫如深地回避着,他对大学校园已完全没有影响,即使「六四」天安门事件暂时不可平反,究竟有无必要报道出殡外加负面评价?悼赵不忘「批赵」,是对现实的巨大讽剌,更有损执政党的形象。
由于邓小平南巡的坚持,赵紫阳启动和主持的经济改革才没因为他的失势而改变方向。今天,中国已出现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大多数民众不再为国营企业打工。崛起的「小资」和中产阶级已不习惯看体制的脸色,人们的生活因为自由自在,变得丰富多采、有滋有味。虽然他们没有公开对抗官方意识形态,而政治对社会的影响大大缩小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他们对赵的生老病死不感兴趣,那么对官方翻赵的政治账更不感兴趣。倒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因为赵紫阳的去世,令他们反思和回顾中国经济和政治的改革,从而发现赵紫阳的「功德」:他虽然没有在中国全面推动民主,但他大力倡导和主持的一轮轮经济改革,为中国日后腾飞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变化,正是市场经济令改革初期社会上被称为「红眼病」的仇富心理,已基本让位于民众对合法收入的尊重。市场经济让人看到,普通人可以凭不懈努力与聪明才智进入成功者行列,而一夜暴富的幸运儿也可能会因贪婪和愚蠢被「打回原形」。
对合法财富的尊重,也催生了民众对正义的追求。在学界,知识分子可以为各自的信念唇枪舌剑,而社会上则是「我虽穷,但不可冒犯」的尊严大行其道,令越来越多的民众不再对强权逆来顺受,人权意识大觉醒。在政治观念方面,民众拒绝重返毛泽东时代的贫穷,警惕斯大林「半夜敲门」式的恐怖政治。对古巴、北韩式政治僵化、经济落后社会主义的蔑视,更成为全民的共识。
尤其是商品经济中须臾不可缺席的法治精神,日益延伸到社会各领域,成为民众的思想资源。近年农民工追讨工资、拆迁户抗议官商勾结、民告官的讼诉层出不穷,都可归功于市场经济中的「法治效应」,中国民间对结构性、制度性的腐败不共戴天的憎恨,对执政党合法性的追问,早已由学界转移到全社会。在中国,对信息自由的追求已变为对政治自由的向往。
这些都是赵紫阳被软禁十五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就广度和深度而言,都已远超过当年批赵时所界定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范畴。对此,当局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只要执政党还具备起码的现实感,就不该推行什么「三讲」、「保先」等空头政治,而要刻不容缓推动政治改革。这十五年来,倒是胡耀邦、赵紫阳竭尽全力反对的「党大于法」一类左倾错误,发酵成穷凶极恶的倒行逆施。这是推行极权主义的必然结果,并把痛苦与耻辱留给每个中国人:无辜的孙志刚被酷吏活活打死,吞噬人命的非典因官方故意隐瞒而蔓延,高达七十四亿元的南海市高层的集体贪渎……而赵紫阳的政治「罪名」,必将换来他的历史美名。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