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中国间谍捣鬼 美国欧洲草木皆兵
【万维读者网】万维读者网上官天乙综合报道:美国商业部公布了一份在美理工科留学生和外籍研究人员使用科学仪器条例的修改意见,要求来自中国等12个国家的留学生和外籍研究人员,必须获得许可方能使用实验室仪器。 他们将被强制向政府申请许可,且使用的每一个科学仪器都需要单独的许可证;否则,这些留学生和外籍研究人员连最基本的计算机系统、半导体,甚至是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无权使用。同时,商业部更将“使用”具体化为“包括运用、安装、维护、修理、检查或更新等所有形式”。
此前不久,五角大楼发表的《情报威胁手册》大力渲染中国正在加强间谍力量,臆测大量在美的中国人“可能”会成为中国的间谍。
此外,近半个月来,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中国间谍案”,引发当地关注。中国官员指这些间谍案的出现,是一股“歧视和妖魔化中国的恶流”。上个月底,法国媒体披露“中国女留学生工业间谍案”;本月九日,瑞典各大媒体报道“中国学者间谍案”;十一日又发生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经济间谍网案”。一时间,欧洲各地似乎都有“中国间谍”出没。
提防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
据台湾联合报26日消息,星岛日报报道说,美国商务部这份“修改意见”六十日的公众谘询期,将在明天退出。“修改意见”毋须经过美国国会的讨论和表决,也毋须总统签署。商务部如果在本周五前没有收到重大的异议,修改意见将得以全面实施。但是,很多受影响的学生及大学教职员对此全不知情。
柏克莱加州大学发言人表示,柏克莱加大并没有就商务部的修改意见单独寻求教师或学生的意见,而是由整个加大系统负责提交意见。
根据“修改意见”,来自技术转让限制或需申请出口许可国家的研究人员或雇员,即包含来自中国大陆、印度等十二个国家的理工科留学生和外籍研究人员,且使用的每一个科学仪器都需要单独的批文;否则,这些留学生和外籍研究人员连最基本的计算机系统、半导体,甚至是特殊的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无权使用。
商务部更将“使用”具体化为“包含运用、安装、维护、修理、检测或更新等所有形式”。
报道指出,在美国出口管理条例中,向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一直被视为出口的一种,对敏感学科更有不少限制。一九五○年代,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到大陆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成为大陆“导弹之父”后,各种规范控制条例和机构就相继诞生。这次“修改意见”如获通过,将是又一次大规模行动。
美国大学协会发言人托维表示,“这是对留学生的歧视”。大学校园将出现两个阶层的学生,一些人可以毫无限制地使用仪器,而另一群学生只是因为国籍的关系,而无权使用如显微镜等基本仪器。
“修改意见”的实施,预计将进一步威胁美国日益减少的留学生人数。斯坦福大学辅导室的律师克劳斯认为,来自那些国家的敏感学科留学生都已通过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国土安全局的审核,才获得签证。如此更进一步的控制,除让聪明人退出美国去其他国家发展外,并无其他积极作用。
对于美国商务部限制外籍人士和留学生使用科学仪器的修改意见,受到直接冲击的中国留学生表示,该条例严重歧视广大留学生,最终将影响美国“敏感领域”的科学发展。
当前中国大陆留美学生人数在二○○三至二○○四学年达六万二千人,占外国留美学生的百分之十一,是留美外国学生最多的国家。
“中国007”随处可见?
根据海峡都市报报道,华盛顿消息人士5月17日透露,五角大楼有关中国军力的年度报告目前已经接近完成。同期还发表了《情报威胁手册》,大力渲染中国加强间谍力量。
《情报威胁手册》总计120页,大肆渲染中国加强间谍力量,称现在的中国间谍“手段了得”。手册称,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跃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可以进行通讯信息拦截的国家,而现在中国又在加强常规军事力量的同时,继续加强自己的信息拦截能力。
该手册写到,中国正在通过电子窃听技术从周边国家拦截窃取情报,“尤其有关太平洋地区美军行动和演习的情报”。手册还称,中国目前仅有少量的间谍卫星可以进行拍摄图片,但中国正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以提高通过间谍卫星获取情报的能力。但手册没有指出中国多久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手册还臆测大量在美的中国人“可能”会成为中国的间谍。“中国有2750名(注:原文如此,据美国彭博通讯社)商人在美国从事商业活动,有10万多名学生在美国求学,此外每年还有27000多名代表团成员前往美国。这些人都可能成为中国间谍系统的一部分。”手册还称,中国在积极地同这些人进行接触,以让他们帮助窃取情报。
“中国情报搜集能力越强,方式越多,那它就会益发引起外界对中国军力和武器发展的担心。”手册的作者杰弗瑞·理查森说道。美国国防部前中国问题分析家来芮·沃兹尔也持同样看法,“正是因为这样,美国和其他国家担心中国的崛起对他们构成威胁”。
据悉,该手册可以作为美国情报机构的参考资料,对来自中国的移民进行重点监控。
中国间谍 遍布欧洲?
另据香港文汇报援引环球时报报道,近半个月来,欧洲一些国家对所谓“中国间谍”的报道突然热乎起来。4月底,法国掀起了沸沸扬扬的“中国女留学生工业间谍案”;5月9日,瑞典各大媒体出炉了卡罗林斯卡“中国学者间谍案”;5月11日,法新社和比利时某新闻网又炮制了鲁汶大学“中国经济间谍网”。一时间,似乎“中国间谍”已遍布了欧洲各地。
环球时报说,综观这几宗“间谍案”,就会发现它们之间不乏共同之处:都以所谓的“匿名人”作为信息来源,有无法被核实的捕风捉影的特征,而文章的标靶往往别有用心地直指中国政府。这些虚假报道的目标人物均服务于和中国交流密切的著名学术机构,因此影响很恶劣:不但严重损害了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同时对在欧中国学者和留学生的职业生涯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在谈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报道时,中国驻瑞典使馆教育处孙玲参赞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少数戴着有色眼镜的人很不舒服,他们认为中国发展这么快,一定是靠了非法手段,窃取了西方国家的技术。仔细看看最近事态的发展就会明白,这是一股歧视和妖魔化中国的恶流。”
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国间谍”事件的集中炒作,发生在欧洲媒体沸沸扬扬谈论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之时,有报刊甚至再次借题发挥,诬蔑“中国是个抄袭国家”。有专家分析说,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一些西方势力显然存在着某种狭隘心理,很害怕中国在工业和商业上对它们形成竞争。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