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万维读者网上官天乙综合报道:中国经营报6月18日消息, 中国政府为经济降温的努力正在见效。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可能正随之进入下滑阶段。理由是投资下降过快、企业利润率缩减、居民消费乏力。
“中国经济冷得太快了。我认为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低于9%,否则就会对就业产生影响。”拿到5月份部分经济数据后,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刘福恒对记者评价说。
在这份被诸多经济学家“看冷”的经济数据中,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8%;FDI(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两个月下滑;M1(广义货币发行量)和M2(狭义货币发行量)增幅仍控制在15%之内,央行货币政策闸门收紧。有学者认为,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有可能提速。
国家信息中心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认为,本轮中国经济增长景气的顶部已过,目前正处于下滑阶段。“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先行指标相继回落。一是5月份CPI达到低点1.8%。虽然同比与上月持平,但环比却在下降;二是货币供应量继续紧缩,投资增长、GDP增长都会受到影响。”
光大证券研究所给记者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企业利润增长率继续大幅度下降。原因在于石油制品的价格管制影响了部分企业的盈利,同时,中游企业供给能力的快速释放,大宗原材料价格的高企以及劳动力和信贷成本的挤压也使企业利润率下降。这份报告指出,利润增长的放慢和信贷挤压的持续发展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失去了扩张的动力,并将很快转入下降轨道。
据悉,2005年4~5月CPI持续处于2%以下的低位,PPI涨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高于CPI涨幅以及二者之间的“剪刀差”,是自199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和强度最大的一次。上下游价格的严重分离加剧了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忧。
信息时报消息,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师谢国忠则认为,过去10年全球低通胀令货币成本减少,并鼓励了投机行为,推动资产价格涨至不切实际的水平。随着投机驱动型房地产热消退,明年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将面临通货紧缩风险。
不仅如此,全球经济在经历过去一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疲弱姿态已隐隐显现。美国经济受累于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构矛盾,欧元区则因德国消费不振和制造业下滑,蒙上了一层阴影。全球贸易增幅减缓已成定局。而在此时,受国内政治的压力,美国和欧盟刮起了贸易保护的旋风,漩涡的中心是出口一直持续高涨的中国。
(美林证券:中国经济成长速度将持续下滑)面临通货紧缩风险信息时报消息,6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1.8%。与4月份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2%。 6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较上年同期增长5.9%,增幅高于4月份的5.8%和3月份的5.6%。
一般而言,PPI是CPI的领先指标。但目前这两个指标的走向刚好相反,PPI大幅上升,CPI趋向稳定。统计显示,PPI高于CPI,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剪刀差”,是自199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和强度最大的一次。
这种“剪刀差”表明,企业增加的那部分成本基本上都被它们自行消化了,价格链条中上游价格变动难以传导到下游消费者。 也就是说,上下游的价格出现背离,生产过剩的隐忧已经存在,今后将存在较长的滞后效应。中国经济很可能面临通货紧缩风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真的只是一步之遥,在三个月前,中国的消费者还处在通货膨胀的恐慌中。
这是中国政府从2004年开始,就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持续进行的宏观调控的成效,也是经济降温的表现。 这正是财政部长金人庆愿意看到的。6月10日,他在伦敦接受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的“2005年度亚洲财长”称号的颁奖晚会上说,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某些领域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已得到控制。他还说,今年第一季度财政支出良好,预计今年财政赤字将由去年占GDP的2.7%降到2%。中国经济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目标发展。
金人庆的说法,表明了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在经济调控上的立场。由此,有理由相信,PPI高于CPI所形成的“剪刀差”,也将在较长时间存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这种巨大的价格“剪刀差”的存在使得中国行业间的利润分布极为不均,大部分集中于上游能源原材料部门,对下游利润形成较大的挤压。
金融专家:应调整宏观政策 避免经济下滑(资料图片:沉甸甸的油价使中国经济“直升机”步履维艰)
不过,南洋网6月16日披露,香港商报引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殷剑峰的话说,目前,中国已经处在真实周期、信贷周期的下行段和外汇占款周期的顶点,“如果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及早转向,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可能会坐在飞速下滑的过山车上。”
他说,造成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很多:首先,在城市化进程放慢的情况下,考虑到交通、电讯、信息、金融等关键性第三产业和重化工业受到严格的准入限制,这些产业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能力非常值得怀疑。
其次,由於信贷控制,投资成长已经受到可贷资金约束,这种约束很可能会因外汇占款减少和银行改革等外力因素作用,进一步强化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此外,唯一处於高位的外汇占款可能在至多半年内急转直下。
殷剑峰强调,当前,尽管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速依然高於经济低迷时期,但是,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要防止经济急剧下滑,更要防止急剧下滑导致的金融动荡。
世界经济降温 (资料图片:中国繁荣与贫困并存 )
中国经营报6月18日消息,由德国ifo研究所和国际商会(ICC)最近完成的世界经济学家调查显示,世界经济仍处在降温阶段。就全球经济而言,美国经常账户巨额赤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缓慢,以及中国汇率改革的不确定性(包括全球对中国汇率问题的过度关注)是未来一个时期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4年底,世界经济周期已经转入降温阶段。经济学家预计,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减缓。不过,由于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仍较乐观,世界经济将温和下滑。
对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来自四个地区:美国、欧元区、日本和中国。欧元区信心指数下降最为明显,继续低于长期平均水平;亚洲地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估下降,但整体信心指数轻微上升;美国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不错,但对未来6个月的预期不太乐观,导致信心指数略有下降。经济学家预期,2005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3.1%,比去年同期3.4%的增长预期略有下调。
经济学家预期,2005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3.1%。与去年同期相比,经济学家对大多数地区均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其中,亚洲、北美和大洋洲经济增长预期降为4.1%、3.0%和2.7%。亚洲经济增长速度下调主要来自对日本、泰国和新加坡经济下滑的预期。而对2005年中国经济预期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目前亚洲仍是世界上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区。调查显示,亚洲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略有回升。经济学家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价继续下调,但仍高于满意水平,并对未来走势充满信心。日本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停滞后,2003年和2004年曾重现活力,不过2005年又偏离了新的增长轨道,因此,经济学家对日本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持谨慎态度。
印度经济增长仍充满活力,预期全年增长将达到7%。中国香港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韩国经济形势也有所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