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t望:中国高官个性化执政为公众认可

www.creaders.net | 2005-06-28 09:29:14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如果依然是一种人治模式的话,好的个性也是靠不住的




  无疑,对薄熙来来说,刚刚过去的纺织品贸易风波为他提供了一个极大的舞台,这一舞台使他能够充分展现其善于沟通,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形象。

  早在大连担任市长期间,他就被媒体形容为“外形俊雅、谈吐风趣,魅力官员”。每年“两会”期间,他总是记者们围追堵截的热门人物,尽管他一直是地方官员。

  2005年“两会”期间,辽宁代表团闭会后,记者们以极快的速度冲到薄熙来面前,很快薄熙来被一群话筒围住。

  薄熙来极其耐心地回答了一个又一个问题,《?t望东方周刊》记者注意到,他的助手脸上有些焦急,而薄却没有任何拒记者于千里之外的表示。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薄熙来对记者拱拱手,微笑着说,“新闻界的朋友们,放过我吧,我是辽宁人呀,我要和代表团成员在一起呀,实在不能回答问题恕!?p>  薄熙来在助手的帮助下离开了会场。事实上,这样的场面,不止一次,每年“两会”,他经常是最后一个登车的代表,甚至曾有记者为了追逐他而被自己的话筒线绊倒。

  这位56岁的商务部长在此次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中,又一次让诸多国内外媒体把聚光灯对准了他。

  他的对手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也对他表示敬佩:“薄熙来部长是一个强硬的谈判对手,对于谈判细节有非常强的把握能力,有强烈的个性。”

  事实上,曼德尔森所说的“个性”正是一些官员欠缺的性格,而薄熙来的这种个性已经保持了多年。尤其是商务部长的职务比起之前的市长、省长职务,更利于展现自己。

  在习惯于“谦虚谨慎、老成谋国”的传统政治理念中,像薄熙来这样个性鲜明的高级官员还不多。然而,细看当今政坛,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现实是,一批个性鲜明的高级官员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悄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而官员个性化施政也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重视官德

  现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最近也极引人注目。《?t望东方周刊》了解到,对习近平,一般在职的机关干部的普遍印象是,“习书记的讲话,往往一语点中要害,对于丑恶现象,从来不留情面。”

  知情人认为,习近平的个性更在于他强调和重视“官德”和人格魅力。对待“吏治”与“官德”,习近平在浙江可谓措施迭出,警告频仍。

  在一篇文章中,习近平说,“要群众信任,绝不仅仅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

  在今年5月底的一次浙江省委专题学习会上,习近平有一段可谓振聋发聩的言辞:“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不会说话。有的同志自嘲,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

  习近平不留情面的批评经常会让人觉得他“出位”,就连他经常引用的《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被有的人认为“出位”了。

  一位与其有过交往并长期关注习近平的官员告诉《?t望东方周刊》,这种“出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一种“到位”。“习近平的这些言论我都看到了,我认为这是可以说的话,是在尺度内的。”

  《?t望东方周刊》了解到,浙江前省长沈祖伦等省内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近距离观察后,如此评价习近平:正派,务实,宽厚。此人能做实事,不虚,不作秀,更可喜的是思想也比较解放。

  对于该如何为官这一命题,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撰文说,用权讲官德,实质上是自律问题,是个人修养问题。由于领导干部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对其思想道德的要求自然“与众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官德修养问题的特殊性。

  浙江省信息协会负责人陈镛告诉《?t望东方周刊》,经济学家吴敬琏1998年受省政府的委托为浙江省的经济工作做调研,事隔6年,去年4月份又一次来,提出了他的看法:如何确保其继续沿着正确道路发展成为“好的市场经济”而不致转向“坏的市场经济”是浙江省这两年工作的关键。

  “这其中涉及深刻的体制问题,很多问题都集中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现在浙江省的经济增长率下滑到全国20多位,应该说习近平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陈镛说。

  个性化渐被接受

  事实上,高层官员中不仅仅薄熙来和习近平在施政中更清晰地展现自己,另一些并未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高级官员的个性同样值得关注。

  27岁就任北大团委书记,38岁成为团中央第一书记,现任辽宁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共青团岗位上任职16年之久,给人们留下了“聪明善学”的鲜明印象。

  据《?t望东方周刊》了解,当年的李克强是北大校园中一位思想活跃、积极进取的学生。1982年毕业后,李克强留校,担任团委书记。期间在职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

  1998年,44岁的李克强就职河南,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省长,此后他在河南提出中部崛起,派官员下访,这些举措至今还在发挥影响。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列出更多,像SARS期间临危受命的北京市市长王岐山,高调掀起“环保风暴”的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等。作为现实,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省部级官员已经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我们面前。

  一位政治观察人士认为,与此前备受争议的吕日周、仇和等相比,像习近平、薄熙来等是作为中国高级官员而受人们欢迎的,这说明他们在官员群体中是处于“主流”位置,是为现行规则所接受的。一定程度上表明,个性化施政已渐成气候,并为人们所接受。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一位教授告诉《?t望东方周刊》,“本届政府之所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正是因为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现象,这需要地方主政官员认清这一点,相应的,更需要政府和官员加强执政能力。”

  而执政能力很大程度上应该包括,官员有没有和公众打交道,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告诉大家,并让大家理解的能力,而健康的个性化举动有助于公众对官员的接受。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曾经指出,十六届四中全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既是指党员个体的能力,也是指党整体的能力。党的整体能力取决于党的体制和机制,而放置于具体事务上,承载上述核心能力的正是地方高层官员。

  中央党校叶笃初教授告诉记者,近期高级官员作风的改变,与正在进行的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进入到整改提高阶段有很大的关系。

  时势造英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宝明认为,“一批人崭露头角,这是特定的社会造就的。从整个社会上来说,生活越来越多元,个体的个性越来越突出,官员作为其中的一个群体,拥有的空间也相应增大。而且随着过去几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官员以个性化的角色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向民众传达各种信息,在制度内得到了更大的认同。”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王长江告诉《?t望东方周刊》,新一届政府以来,对官员的考评方面,主要是加强了群众评议的分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看法开始成为考量官员的一个方面。

  “允许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政府进行评价,这使得官员更看重自己的公众形象。另一个方面,新一届政府对能解决问题的人更为重视。”王长江说。

  自去年11月始,来自全国14个省、直辖市的党政高官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相继登台,讲述本省在发展方面的得失和经验,被媒体称为“另类述职”, 并认为这是“个性化执政官员登上舞台”的表现。

  中央电视台这一节目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公众也能看到政府高官的不同之处。

  另一方面,这种被放大的个性化施政经常游走于“到位”和“出位”之间。

  “现在我们有一些老百姓很认可的官员,他们的形象多是口才好、说真话、敢挑担子,但也可能因为这样的性格招致别人反感。”一位了解情况的干部告诉《?t望东方周刊》。

  这位官员分析说,“有些群众喜欢的个性强的官员其实在体制内遇到很多困境,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真实的信息和老百姓得到的信息不同,另一方面这并不是体制造成的,这与排斥这种个性化执政的儒家传统文化有关。”

  重在制度

  “我们有的部门和干部只习惯于对上负责,不习惯于向下解释。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与民众进行沟通的。”这段话来自2005年6月16日的《人民日报》,是深圳市长许宗衡日前在深圳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的。

  同样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则信息,是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在4月召开的广州市“两会”上,与代表、委员座谈城市管理时的谈话:“现在有些政府官员只会写报告、只会开会,而不在管理方面下功夫钻研和实践。对于这样的政府官员,广州市将在为期3年的‘城市管理年’中予以调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4月底谈到舆论监督时,曾对下属官员说,“正确对待新闻舆论监督和批评,批评是对的,就一定要改。即使有一些批评不准确,也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要闻过则喜,勇于为人民利益改正缺点和错误。

  与北京市长王岐山此前“要允许官员说错话”引起的热烈反应一样,这些言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政治语态。这些频频见诸媒体的高级官员的讲话,显然与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讲话方式,有了本质的不同。

  但也有人提出,官员的个性化能赢得媒体和广大群众的拥护,但是也要再进行观察。

  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认为,与个性化的官员相比,更重要的是加强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制度化的方式来考核选拔和任用官员,如果依然是一种人治模式的话,好的个性也是靠不住的。

  王宝明抱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要过分计较这些,关键是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让各种个性包容其中。他尤其强调,个性应该包括在制度内,一些官员的个性突出是可能损害制度的,这个需要警惕。

  官员个性化语言

  我们有一些制度,约束了他们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还要靠我们的改革。改革不是一种个别能够解决的,我们要整体推进。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

  老百姓应允许官员有时说句错话,要不然政府工作人员一对着镜头就紧张,又去念稿,说话怎么会生动?美国总统布什还老说错话呢!说错后,新闻发言人再去纠正就是了。

  ——北京市长王岐山

  我的体会,我长期生活在基层,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无所事事。两亩地一头牛,他的父母足以对付,他家里希望他成龙,希望他能够做点什么,他事实上又不能做什么,或者没有他做的机会。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回答民工问题

  我是许多知青中极普通的一个,跟别人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赶上了机遇。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

  官员上电视展示形象

  从2004年11月26日开始,辽宁前省委书记闻世震、重庆市长王鸿举、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现辽宁省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长韩正、天津市长戴相龙、北京市长王岐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四川省长张中伟以及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等来自中国14个省、直辖市的党政高官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讲述本省(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得失和经验。他们的表现被媒体称为集中展示中国官员的形象。

  《?t望东方周刊》记者覃爱玲、张悦/北京、上海报道

  延伸阅读:

  百姓心中的执政能力

  ·对百姓来说,谁说的话入耳贴心,谁把实事好事办在了百姓的心坎上,谁就会受到百姓的拥护与爱戴。

  ·不干事不出事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多干事而不出事体现的就是执政能力。

  ·仅仅倡导党政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是不够的,应该随之出台一系列保证措施,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在一段时间内转变观念、提高能力,进而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

  ·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每个领导干部对于自己所负责的工作,都要有这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高度责任心。

  ·一些领导干部在执政理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改正。一是权力就是能力。二是权力是上级给的,是某领导恩赐的。三是有文凭就有能力。四是摆架子、耍威风,以展示个人能力。(?t望东方周刊)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