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国老兵齐聚北京纪念抗战 签和平宣言
【万维读者网】“60年前,我们作为军人,亲历了一场世界大战;60年后,我们相聚,作为幸存者,是那场战争的最后见证人……”
新闻晨报 9月2日 报道,昨天下午1时多,随着新西兰代表团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来自22个国家的200多名国际友人或遗属终于全部到达北京。这些60年前曾共同浴血奋战在抗日战场上的将士,如今再次在北京相会,以“国家贵宾”的身份一起参加今天和明天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盛会,也是一次异常难得的聚会。记者了解到,参加本次纪念活动的老战士年纪最小的也已经78岁,年纪最大的则已94岁,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这样大规模的战友聚会,可能是最后一次了。“这次来到中国,对我来说重要的不仅是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更重要的是重新踏上这块土地,见到昔日共同作战的中国老战友。”84岁的伊万诺夫·瓦感慨万千。伊万诺夫·瓦是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俄老战士委员会中国组组长,曾参加解放哈尔滨的战役。他告诉记者,随行的还有一些1937年至1941年曾来中国作战的前苏联老兵的遗属,“他们将去南京、武汉等地纪念在中国土地上牺牲的亲人。”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介绍,此次共有1500多名海内外爱国人士、抗日将领和国际友人或其遗属应邀参加纪念活动。除了来自22个国家的这200多名国际友人或其遗属外,应邀参加纪念活动的还有国内抗战老战士约600人,老同志约400人,海内外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或其遗属约351人。
今天下午共同签署和平宣言
今天下午2时30分,这200多名老兵或其遗属将与200名左右的中国老战士一起,赴朝阳公园参加“北京国际和平墙”的揭幕仪式,并共同签署《北京和平宣言》。据介绍,这将是首次以二战老兵名义签署的和平宣言。
这一活动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北京的几个群众团体共同发起。“这将是一次历史性聚会,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在经历了60年的沧桑岁月后,二战老兵们以年迈之躯从世界各地聚会北京,表达他们‘热爱生活、珍惜和平’的深切嘱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说。
“如果从来没有过战争,没有过伤亡,那该有多好!我们祈祷世界和平,以后不再有战争,中美两国人民也永远友好!”美国前“飞虎队”队员大卫·海沃德告诉记者,非常期盼和其他老兵一起签署和平宣言。
同时,记者了解到,除了参加今天下午的北京国际和平墙的揭幕仪式并共同签署和平宣言外,这200多名国外老兵还将参加其他一系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重要纪念活动,即9月2日至3日将举行的文艺晚会,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大会和招待会等。
60年后,他们重回中国
被采访对象:朱可夫斯基(白俄罗斯),白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第一副主席。1945年参加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在中国东北作战,并获得战斗勋章。
对于79岁的朱可夫斯基而言,中国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是60年来一直魂牵梦绕的地方。60年来,他始终关注着这个自己曾为之战斗过的国家,这种关注,源自内心最深切的怀念与需要。朱可夫斯基对于中国的了解,让记者感到震惊———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中国近年来的粮食年生产量,说出中国在奥运会上的第一块金牌是何时夺得的,甚至还可以和你谈论中国悠久的历史……
1945年,年仅19岁的朱可夫斯基作为苏联远东军的一员,来到中国东北作战。回忆自己在中国的战斗岁月时,朱可夫斯基语速很慢,常常冷不丁地停顿住,似乎并不是在回答记者的提问,只是又一次出神地回忆起了往昔。
“1945年我参加了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并在当年8月来到了中国。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就非常仰慕,这是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有四大发明,马可·波罗也记载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所以我很为自己能够帮助中国人民抗日而感到骄傲。当时,我在牡丹江作战,牡丹江是日军的重要阵地,我们打得非常艰苦,我很多年轻的战友都牺牲在了战场上……不过让我们感动的是,很多苏联战士、将领在中国的墓地,中国朋友不仅很好地照看着他们,而且还去纪念他们,这让我们很感动。”
朱可夫斯基告诉记者,在战斗的日子里,自己对于中国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热情,“60年前,当我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我是多么兴奋啊!当时还看到很多当地的老百姓正在农田里勤劳地工作。中国的老百姓真的非常热情、友好,常常面带微笑,他们还把我们称作‘山国士兵’。”
今年是朱可夫斯基第3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是1945年,第二次是1997年,这是第3次。”对于近80岁的朱可夫斯基而言,下一次再来到中国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我和其他几位曾在中国东北的老战友商量好了,等纪念活动结束了,我们要去哈尔滨、大连,重游我们曾经作战过的地方。”
“中国朋友修飞机的方式很神奇”
被采访对象:迪克·罗西(美国),飞虎队协会主席,“驼峰航线”最高飞行纪录保持者,曾击落日军飞机6.25架。
“在战后的一次聚会上,我见到了宋美龄,她非常优雅、迷人,英语说得特别好,她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王牌飞行员迪克·罗西已经90岁了,但在中国的一切,他依然记得清清楚楚。1941年,离珍珠港事件爆发还有几个月,迪克·罗西从美国海军退役,与其他30位年轻人一起来到亚洲,参加了飞虎队第一驱逐中队。
“我记得每一次受到中国人民欢呼的场面。有一次在昆明,我们击落了一架日本敌机,当地很多男男女女包括老人小孩都赶来感谢我们,他们给我们橘子,还给我们鲜花,在战时,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难得、珍贵的。还有一次在桂林,我们也击落了一架日本敌机,同样惊奇地发现人们带着礼物向我们欢呼,表示感谢。这一切,太让我们感动了,也让我们更加热爱中国。”抗战期间,迪克·罗西共击落6.25架日军飞机。除此之外,迪克·罗西还是“驼峰航线”最高纪录保持者,飞越“驼峰航线”700多次。
“穿越航线时,天气通常比较恶劣。经过峡谷的时候,经常会遇见大风,这时飞机很轻,飞得也很快。回来的时候,飞机上没有货物了,反而觉得慢了。对于我们来说,能活着回来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了。”迪克·罗西说。在驼峰航线上,中美双方3年多共向中国战场运送了80万吨急需物资、人员33477人。航空队共损失563架飞机,牺牲1500多人。
与朱可夫斯基感受相同,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让迪克·罗西印象深刻,“我记得,陈纳德将军要离开重庆时,赶来送行的中国人实在太多,车都开不动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对我们的好。”
而中国朋友修配飞机的方式更让迪克·罗西赞叹不已,至今仍觉得是个奇迹,“如果一架P-40坏了,没有千斤顶,中国朋友就用绳子捆住机翼,然后用小平板车把它拖到大树下,再通过树上安装的滑轮,把飞机吊起来。而且中国朋友连基本的钳子都没办法备齐,却可以修复很多P-40的机身和机翼,真是太神奇了!”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