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让民间力量呼应中南海
【万维读者网】据大公报记者马浩亮报道,「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这番出自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之口的话一度引起轰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对此开出良方:给民间组织发育的制度空间,让基层民间力量能够与政府体系互动,呼应中南海的政令。
实际上,政令不通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省里的指令县里不听,县里的指令镇里不听。不仅在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有不通的问题,即便在同一层级政府内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也存在政令不通的问题。
赵树凯指出,对于「政令不通」,多年来的习惯思路和做法是强化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如政府系统内增加了纠风办、督察室等机构。但政府有了机构,就要扩招人员、添置设备。这些机构要工作,就要开会、发文件、下去检查、上去汇报,从而政府运转的大机器又增加了一套新系统。
政策执行缺乏监督
政令不通的症结在何处,归根结底是一个「利」字使然。譬如,某乡镇一个塑料制品厂的浓烟和污水严重污染了附近的空气和水源,农民上访不断,实则中央早出台关于环境评估整改的政策,但地方政府仍然置农民的呼声于不顾,放任工厂继续生产,因为这个工厂是当地的利税大户。
政令出不了中南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政策在中间环节贯彻、执行和评估,实际上都是由地方政府一手操办,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这一制度缺陷实际上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削弱了中央权威,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可信度;另一方面,伤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和感情,享受不到政策阳光的老百姓只好通过上访来表达利益诉求,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民间组织需制度空间
赵树凯指出,要做到政令畅通,还有另一种思路,实际是更可行。那就是强化民间监督,特别是让非政府组织起来监督政府的行为。民间力量不需要政府花钱来供养,因其广泛而更起作用。
政令悬空不落实,基层期盼而不可得,就是因为民间力量呼应力量不够强大。如果民间力量比较强势,积极主动地与政府体系互动,就会真正成为政策的监督执行者。让千千万万的政策收益者成为政策执行的积极监督者,政令就比较容易落实了。
赵树凯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制度空间不够,表达渠道不通畅。应该进一步放活民间组织发育发展的制度空间,让这些组织尽快成长,使得这些组织在建立良好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