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透视中国:官员要学会说话
【万维读者网】在北京采访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每天都会接触一批官员,听他们讲话。先说一说两位官员。一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一是外交部长李肇星。
赵启正讲话体现"软"的一面
20多年前,在上海就常常接触赵启正,他思维开放,记者都喜欢与他交朋友。他去了北京出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后,与他见面少了,但每年至少在两会上还能见到。
在对外宣传工作任上,他知道境外传媒采访时需要什么,也敢于承认政府工作的不足,善于运用西方人熟悉的典故和人物,用一种境外读者和观众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他的本意,极力推行的是将"宣传中国"改变为"说明中国"的方略。
今年3月9日,他有一个题为《文化复兴是民族振兴的基础》的谈话,全文2000多字,少套话、少官话,摘录如下:
--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他列举了图书、演出、电影和语言文化方面的进出口反差后说)一种语言形成霸权后,就意味着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很容易拥有信息霸权和文化霸权,并影响政治话语权。
《圣经》中的"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该如何对待别人)",不仅基督徒熟悉,西方人熟悉,也传遍世界大部分地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理念,比"黄金法则"更久远、更美,但没有在国外广泛流传。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严重赤字和入超,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文化这个软实力本身,包括对外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大。
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历史上曾经出现罗马强权、英国强权和美国强权。三大强权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这些硬实力为物质基础,但同时三大强权也无一例外地以强大的文化形态和政治制度这些软实力为精神基础。
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吸引力是三大强权的共同特点。中国无意强权,但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
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力量。
李肇星讲话表现"硬"的一面
如果说赵启正的讲话体现的是一种"软"的一面的话,那么李肇星的讲话往往表现出"硬"的一面。这位外交部长,每逢两会都是记者围堵的"明星"。他喜欢写诗,被称为"诗人外长"。
每次听他说话,不管在讲坛上,还是人民大会堂西门的甬道上,他的个性化常常强烈表现出孩童般时冷时热的情绪。他咬字吐音不如赵启正那般清晰,但那种突然爆发的"严正"和"愤怒"常常令境外记者一愣。
3月7日,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对日本问题,对台湾问题,对梵蒂冈问题,对国防开支问题,那种"义正辞严"没有出乎记者的预料。
不过,在这记者会上,李肇星又显现出他的风趣和机智,善用古文和谚语,妙语拨千斤,增添言语的魅力。
--美国朋友除了波音飞机之外,只愿意卖给中国大豆、棉花,还有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佛罗里达柑橘,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就不卖了。
他们说那是高技术含量,怕我们军用。(此时,李肇星举起茶杯反问提问的记者)这杯茶,我喝了就算民用,当兵的喝了就算军用,你说得清楚,什么是民用,什么是军用吗?
--(谈到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我访问过一个人口很少的国家佛得角,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对我们很热情,不时说「我们国家很小」,我为他们的谦虚态度所感动,于是,诚恳地告诉他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国不在大,热爱和平、主持公道就好。(翻译小姐或许没能准确领悟,在「山不在高」的「高」字上,翻译不到位,李肇星自己用英语重复了一遍,会场上一阵善意笑声)。
一个半小时的记者招待会结束,李肇星步下主席台,各路传媒记者蜂拥而至,团团围着他抢问,他回答了四五个问题后,被两三个警卫护卫着走向大厅门,突地他停步转脸,对望着他离去的记者幽上一默:「明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祝来自各国的女记者节日快乐。」
要学会说话
中国官员面对传媒,特别是国际传媒,说话水平确实亟待提高。近年越来越多的官员愿意主动接触境外记者。但不少官员讲话时,语速过快,特别是那种浓厚而难以辨听的方言时有所闻,就是内地记者都听不准确,何况港澳记者,特别是中文能力不太好的外国记者了。
在旁同声传译的高级翻译,往往对中文原文都没能听准确理解,自然就不能用外语将官员的观点转译表述了。
面对境外传媒,代表一个政府部门,或代表一省一市的官员,还是照搬对内地记者说的那些话,千篇一律,「穿衣戴帽」,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始终是内地政治生活中习惯使用的那套话语系统。
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内容似乎很多,却是套话多,宣传多,没有一句能让人有深刻印象,让境外记者听后不知所云,如坠云里雾里,再由这些记者报道,那么对中国那种「特色」根本不了解的外国读者,根本就没有兴趣去知道中国了。
要允许官员发表谈话时「走漏嘴」,说错话,这很重要,否则就是鼓励唯上(按上级的话去说话)唯虚(泛泛空谈),永远正确而不犯错误。外交上有一说,要用当地人听得懂的语言开展外交,这「语言」不只是中英文语种上的语言,还应该包括话语方式和内涵,使用国际上通行易懂的「话语」。
以往,中国选拔和培养官员,主要在于政治品德和政绩,在与传媒接触方面缺少训练和考察。尊重传媒,尊重受众,尊重新闻规律,是当今中共党政官员必须跨越的一道门坎,考察和聘用官员不能没有演讲答辩的部分。
中共官员要学会说话。
(BBC中文网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 江迅 )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