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1月31日,黄菊同志来到上海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 俞新宝 摄
1998年12月31日,黄菊同志到南市区社会福利院向老人拜早年。 郭天中 摄
黄菊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
消息传来,上海干部群众沉浸在深深怀念之中。
斯人已去,音容犹存,嘱托宛在。
斯人已去,音容犹存,功绩宛在。
上海干部群众难忘,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发展日新月异,在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城市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这辉煌巨变,作为上海市老领导之一,黄菊同志呕心沥血,贡献斐然。
斯人已去,音容犹存,风范宛在。
上海干部群众难忘,黄菊同志亲民爱民。风雨天,他牵挂棚户简屋里的居民,冒雨趟水去看望;节假日,他惦记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轻车简从去慰问;更不忘每年捐赠一个月工资,为慈善事业添柴加薪……
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是黄菊生前最爱唱的一首歌。全国人大代表李葵南、李金生说,在北京与我们联欢时,他曾多次深情唱起这首歌……
敢问路在何方?其实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背负沉重、展翅欲飞的现实。这个占全国土地面积1/1500、人口1/100的大城市,基础设施陈旧、住房拥挤、交通堵塞、通讯不畅……上海要突破重围。
对于上海的发展,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寄予厚望。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并鼓励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更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上海新的发展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全市干部群众的肩上。
为了实现小平同志的嘱托,为了完成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黄菊同志和市委、市政府等领导班子成员殚精竭虑、精心谋划,紧密结合上海实际,分析难题,寻找破解之道。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基础上,黄菊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中央提出了“三个保证”和“三项改革”———保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保证每年超额完成财政上交;自费改革,自主改革,率先改革。回忆艰难历程,不少干部感慨:在党中央领导下,黄菊同志为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菊同志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符合上海实际的改革发展思路。一位理论界人士深情地说,以开放的思路促改革,以创新的勇气促发展。在黄菊同志为班长的市委领导下,上海走上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
“认准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积小步成大步,坚决不走回头路。”黄菊铿锵有力的话语,今天还在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梅耳畔回荡。她说,黄菊同志要求各级党政干部在党中央领导下,始终坚持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开拓性的统一,这是上海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少干部说,正是按照这两个“三性”统一,上海不断破解难题,推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就业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不少领导干部对黄菊同志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论述,记忆犹新:“战略上按改革、发展、稳定布局,战术上按稳定、发展、改革操作”,“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必须以稳定所能承受的程度来确定。”这些实事求是、具有操作性的工作方法,破解了产业结构调整、百万职工下岗等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指导着上海的工作。
在实现城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同时,黄菊带领市委一班人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积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时的市委组织部一位领导谈到,上海贯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注重发挥市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逐步形成了“一个班子”、“三个党组”、“几个口”的工作新格局。“作为地方党委领导方式的探索创新,保证了上海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考虑问题全面,处事严谨稳妥,注意抓住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黄菊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上海许多干部印象深刻。闸北区政府机关干部、原临汾路街道主任宋强记得,为了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格局,黄菊专门把社区干部请到康平路,听大家谈社区建设和管理现状以及建议、对策。黄菊在先后十九次社区调研中,曾几次来到临汾路街道,深入小区、来到菜场,了解居民群众需求,还召开居委干部座谈会,让“小巷总理”们畅所欲言。宋强说,每次来,他都要求我们把工作做扎实,让百姓安居乐业。
破解难题谋发展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
破解难题,黄菊十分重视发展战略研究,常常问计于专家学者。上海社科院一些理论专家回忆说,那时,市委经常召开理论界著名专家学者座谈会,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前瞻性战略研究,并把理论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用于改革创新,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能够跨越发展的“秘密武器”。
一位“老城建”回忆道,是黄菊同志提出改革城建投融资体制,多方筹措资金,实现自借、自用、自还。在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下,一项项改革举措应运而生,使上海的路修起来、桥造起来、楼竖起来……
伴随产业结构大调整,上海百万职工大转岗。在调整过程中,黄菊同志始终站在改革第一线。时任市仪电工业局领导的一位同志说,在研究仪电局改革方案时,黄菊听取汇报、参与讨论多达6次以上。他悉心倾听,对转制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人员安置等诸多问题十分关心。
1996年7月,黄菊同志在纺织和仪电再就业服务中心挂牌仪式上,语重心长地说:“再就业工程,确实是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件新事、一件难事,要做好肯定非常艰巨。”不少干部群众依然记得,就在那个月,黄菊为推进“再就业工程”作了四次调研。最终,上海再就业服务中心成了国企改革的创新模式。原市纺织局领导回忆说,当年首批18位纺织女工被上海航空公司录用为空嫂,黄菊同志很支持。在他关心下,社会各界纷纷为纺织女工提供再就业岗位。
“中心城区体现繁荣繁华、外围郊区体现实力水平。”黄菊同志关于上海城市产业布局的这句话犹然在耳。不少干部群众回忆说,面对上海发展,市委市府提出把延续几十年的“二、三、一”产业顺序调整为“三、二、一”;在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全面调整改造第二产业,使传统工业脱胎换骨。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清晰记得,1996年12月30日,在上汽发展面临新转折的关键时刻,黄菊同志来到现场办公,提出要“增强紧迫感,抓住好机遇”。2002年7月25日,在应对WTO挑战的重要时刻,黄菊又到上汽视察工作,为企业做大做强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曾参与浦东开发开放实践的一位干部说:黄菊同志明确提出,浦东开发开放要打“中华牌”、“世界牌”。他要求各级部门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服务,少一些干预”。浦东开发开放十周年时,黄菊又提醒大家,面对成绩,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切不可有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要大变思源,不断思进。浦东新区的干部们说,这些话,对当前正在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浦东,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
真情诚意造福于民
“说起上海这十年的变化,真像一个故事。身在其中的上海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很不容易。”2000年岁末,黄菊同志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说的这句话,至今仍让很多上海人动容。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一位同志感慨万千:第一个三年修桥铺路,第二个三年建造住宅,第三个三年环境建设,上海就这样发生了巨变,市民生活就这样得到了改善。
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一位当年负责城建的干部回忆说,黄菊同志提出,要把安居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来抓,要以“假如我就住在这里”的态度搞好安居工程建设。经过艰辛努力,130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坚持年年为民办实事,并把市民最迫切的问题、最突出的困难作为办实事的重点。黄菊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传承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每年办十几件使人民受惠的实事”传统。彭镇秋等全国人大代表深情回忆,从居民的住房解困到再就业工程,从菜篮子工程到公交线路延伸,每年的政府实事工程都实实在在解决了市民后顾之忧,并让市民受益至今。
如今,上海各类人群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福荫。谈及此,当时市民政局的一位领导动情地说,“黄菊同志为上海社保体系建立花了大量心血。”他记得,好几个晚上,黄菊把他叫到办公室,谈建立“大民政、大保障”的思路,希望民政工作面向全社会。市委研究室还专门成立课题组进行数月的专题调研。当年参加调研的一位干部说,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一个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上海渐渐形成。
“一座城市需要‘气’和‘神’。”黄菊同志经常说的这句话,让宣传文化系统的许多干部难忘。他们回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和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努力使上海的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和百姓“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和文化“魅力”刚柔一体。
“黄菊同志十分关心我们普通百姓。”崇明县港西镇盘西村村民冯汉宾家里,至今摆放着黄菊同志捐赠的三人沙发。捐赠前,黄菊同志特意将沙发布面套换新,还在家中楼上楼下跑了三趟,才把沙发搬到楼下。
老劳模梁纪银的儿媳忆起当年黄菊同志上门慰问情形,依然十分激动。那是1999年1月3日上午9点,黄菊来看望80多岁的老劳模。黄菊反复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并要求有关部门关心好劳模的生活。“可以告慰黄菊同志的是,我们的困难,党和政府都给解决了。”
黄菊同志“悄悄做慈善”的佳话流传至今。1995年春节前夕,上海首次举行“万人上街大募捐”。下午时分,黄菊悄悄来到徐家汇街头,向正在募捐的志愿者捐款。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在上海时,黄菊每年都为慈善捐出一个月工资。2002年底黄菊同志到北京工作,在赴任之前,他一次性捐款3万元,用于帮困助学。”
说起黄菊同志的平易近人,不少志愿者感受深切。黄菊长期担任市志愿者协会名誉会长,经常以普通志愿者身份参加活动。今年元旦,一些志愿者还收到了黄菊亲笔写来的贺卡,他坚持这种慰问方式已有十余年。有位喜欢收集贺卡的志愿者曾说起,贺卡上若寄出邮戳是每年最后一天、收到邮戳是新年第一天最有意义。黄菊获悉后,寄贺卡都会算好时间。“这些贺卡成了我们永远的纪念。”志愿者们心绪难平。
思故人,念嘱托,上海干部群众更觉重任在肩。
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创造上海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是上海人民的心声,也是这座城市告慰老领导的最好方式。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姜昆加拿大籍徒弟大山 终因冯巩一句话离开 |
2 | 开除190多个印度高管能救美国? |
3 | 中国突发“开门”重磅信号 |
4 | 中国首席经济学提质疑 习近平震怒 当即下令 |
5 | 中国各地纷纷告急 多国警告:与大流行如出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被送精神病院 |
2 | 2025,网曝荣氏家族全家移民加拿大 |
3 | 中国房地产突发重磅利空 |
4 | 风向变了?山东率先宣布 |
5 | 要变天!张又侠已掌控了警卫局 |
6 | 震撼,习近平昨天终于认账了 |
7 | 今年开天辟地的大新闻 透露惊人信号 |
8 | 姜昆加拿大籍徒弟大山 终因冯巩一句话离开 |
9 | 惊呆!姜萍归来,画风大变 |
10 | 开除190多个印度高管能救美国?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