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持正不阿:胡锦涛“第一干将”宋德福

www.creaders.net | 2007-09-14 14:25:55  亚洲时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被视为中共总书记胡锦涛麾下“第一干将”的宋德福,于2007年9月13日凌晨4时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论人格、论能力、论党政军中央地方经历完整,宋德福都得到党内外极高评价。可惜的是,他去世之际,刚好也是胡锦涛准备全面掌权,施展抱负之时。

1946年2月出生的宋德福是河北盐山人。他是军人出身,于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党龄跟胡锦涛一样。

宋德福在中共资历极高,早于1982年中共十二大,他已成为中央候补委员,1987年后,他一直是中央委员,其成为中央委员的时间,较刚去世不久的政治局常委黄菊还要早五年。

在胡锦涛掌控中央的过程里,宋德福可谓是关键一员。基于宋德福于军方曾从事青年工作,他跟解放军内的一些少壮派将领交情匪浅;这对跟军方素无重大渊源的胡锦涛日后于军方开展关系帮助甚大。

宋德福于人事部的经历,也有助于胡锦涛于党内建立和培养理念较一致的干部团队。在生病之后,宋德福依旧于2004年出任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一职,可见胡锦涛对他仍颇依重。

跟胡锦涛类似的是,宋德福也长期从事青年工作,早在军方任职时,宋德福已担任空军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青年处处长、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年处副处长等职。宋德福被指理念跟胡锦涛较一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宋德福于1983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跟较他年长四年、于1982年年底从甘肃调来的胡锦涛共事。胡锦涛于1985年交卸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时,特别向党中央推荐了宋德福;需知道当时宋德福于芸芸团中央书记中排名最后,胡锦涛欣赏宋德福于此可见一斑。

在此暂且岔开话题:关于胡锦涛成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只有一年就调走,北京政圈也流传一个说法:据说,胡锦涛作风较正派,跟一些其它具有“太子党” 背景的团中央的书记出现磨合问题,所以才被调往较为偏远的贵州;对这问题,据说当时王兆国立场比较模糊,没替胡锦涛说话,倒是刘延东曾私底下表达同情他。今天胡锦涛跟刘延东交情较好,似乎并非无因。

宋德福在共青团任职的日子合共十个春秋,在1993年3月,他被调任人事部部长,是中共第一个团中央书记出来后立即被调去中央部委当一把手的人(王兆国1984年由团中央出来后调任中办主任;胡锦涛1985年由团中央出来后被调去贵州当省委书记)。

在中国官场,宋德福是公认为生活作风严谨正派的。《21世纪环球报道》曾于2003年3月9日引述中国学者康晓光指出,宋德福吃工作餐时从不喝酒,“弄得地方官很狼狈”;甚至有人认为宋德福有时到了“不通人情的地步”。正因为宋德福为人正直自持,在1990年代宋福建省爆发远华特大贪污走私案后,中央特别调派宋德福走马上任,前赴福建当省委书记。

可能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中国青年报》和《福建日报》于8月20日分别刊登了宋德福的文章,一篇是《我走了,共青团》,另一篇是《我尽力了,福建》。在中共,鲜见有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能有这般坦荡的胸怀。形成对比的是,一些高层死时丑闻缠身,神秘失踪之余还要经常“公开批示”,以示还未大权旁落,惟恐其代表的利益集团受到影响。

其中,在《我走了,共青团》一文,宋德福有这样的自白:“……我敢说,在艰辛的历程中,我坚持基本路线的决心,进取的观念,负责的精神,讲话的风格始终一贯,没有懈怠团的工作,没有忘记基层的沃土,没有脱离青年。”“我主张,党员要有党性,公民要有公德,人要有良心。”

宋德福在这篇临别遗言里,特别点名感谢了曾于共青团中央一起共事的张宝顺、李克强、洛桑灵智多杰、刘奇葆、袁纯清、刘延东、李源潮等人。他表示:“在处理事关全团的复杂问题时”,得到“大家支持”。

值得宋德福欣慰的是,跟他一起经历不少的战友,如今俱是独当一面的要角:张宝顺如今是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李克强是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洛桑是甘肃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刘奇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袁纯清任陕西省代省长、刘延东是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源潮是江苏省委书记。

在《我尽力了,福建》中,他坦率地以“老书记”的身份指出:“……我们一定要防止:不讲实情,不讲真话,说归说、做归做,承诺的不兑现,欺瞒百姓,欺骗百姓。我们千万要避免:不讲道理,不讲法律,强收暴敛,耍官僚主义,摆衙门架子,欺负百姓、欺压百姓。”敢问陈良宇和包庇、依附陈良宇的人:你们有做到这点吗?


附录一:宋德福:我走了,共青团

  这些年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团的工作﹔共青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中办、中组部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全团的努力,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并根据共青团的工作实际,摸索了一些新的说法和办法,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和章法,不断充实和成长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勇于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团干部。我们转业的同志,相信新的一茬团干部,会干得更加出色,一定会乘团十三大胜利召开的东风有新的创造、新的发展、新的火爆。

  我和宝顺、克强、洛桑、奇葆、纯清同志,还有先前转业的延东、源潮、冯军同志,共事多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向他们学到了许多好东西,从而弥补了我的某些不足。全团的同志,尤其是团省委的同志,机关和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不论是老的、新的、走的、留的,我刚一跨进团中央大门的时候,大家帮助我﹔在担任第一书记的时候,大家信任我﹔在处理事关全团的复杂问题时,大家支持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理解我。若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大家辛勤地工作,共青团不会像今天这样。对于这些,我将铭记在心,从内心感谢大家。

  在团中央工作我曾说过,主要是对机关的同志说过,即使某件事、某个人我批评错了,在任时不准备道歉。现在要离开这里了,都批评过哪里些同志,的确记不得了。对于以前的批评,如果对的,请你们记取,如果错的,恳请谅解。我主持工作期间,有些工作我没有想到,有些工作我没有做完,因此,我过去主持定的事,说过的话,包括在机关具体工作中的决策,如果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不符合上级的政策,不准确、妥善,希望新一届书记处立即调整改正。我认为这是应该的,是正常的。我还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集体,尤其是一个由多数青年人组成的集体保持良好风气的武器。

  在团中央工作多年,会不断地产生一些感受,有一些我已在许多会议上讲过,离别的时候再强调几点:

  一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摆正党团关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青年特点,带领团员青年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二是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保持旺盛的改革热情,长期坚持,一以贯之。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工作机遇,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的走向。失去机遇比没有机遇更令人可惜。

  三是谋事、行断、举措应对全团负责,尤其是对广大团干部的成长进步负责。决策方向性问题时,少想个人,多想整体。原则问题,不迁就某种情绪,要有承受力,把握好全团前进的方向。这是真正地关心爱护团干部,最终多数同志会理解和支持的。

  四是团结奋战,把人民的利益,共青团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服务基层,服务青年。

  五是要从大局着眼,体察下情,善解人意,与团干部,尤其是和团省委的成员保持同志间的、朋友式的密切的关系。

  六是注意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机关建设,严格管理,发扬民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大家的创造性,养成良好的机关作风。

  我走了,共青团。每一个团干部都有这样的一天,告别共青团,走了。此时此刻,我找不到感觉,不清楚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我只记得,我们从1983年起,共同走过了风雨共青路的十个年头。十年间,我欢送一批又一批的同志走出了这条战线。他们有的在党政岗位上大显身手,有的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遨游,有的抱上了孙子,有的已经退休,现在轮到了大家送我。经常的有人出走,这是共青团的法则,也是共青团生机的呼唤和活力的显露。

  我走了,带有几分欣慰,也带著几分甘甜,更多的是带著许多与团干部、与团的事业、与机关、与直属单位难分难舍的留恋。我是请求走的,让比我年轻的同志干。但是,我心里将永远装著共青团,永远,永远。因为,在共青团这座熔炉里,我经受了锻炼与考验,得到了认同与温暖﹔因为,在共青团这面大旗下,有我的朋友,有我的昨天。

  我走了,带著几分遗憾,也带著几分情感。思想教育,我们共同学习讨论,与青年促膝交谈,组织联欢、游园,纪念建团70周年。劳动创造,我们突出重点,扛著“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哪里里有急难新险,哪里里就活跃著四有青年﹔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绿化祖国,治理河山,与贫困落后告别,向共同繁荣发展。科技行动,月月行动,扬起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风帆。社会监督,我们扩大领域,建章立制,知难而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从今以后,我不能再与你们共同奋战,同享胜利后的欢乐,共挑征途中的重担,只能留下一个良好的祝愿,但愿今后的共青团不再像我工作期间,经历那么多艰难。

  我走了,带著自信,带著乐观。豁达、坚定、开朗的男子汉才敢于正视这样一个问题,也许还很遥远。假使有那么一天,我比你们当中有的人先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我相信一定会有同志还记得团中央机关有过那么一位老团干,赶去看上一眼。不过,我不要眼泪,不要花圈,不要大的场面,只希望穿上军装,盖上一面团旗,再把一条红领巾系在胸前。我要向那位把青年比喻成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伟人提出一个请求:为了表述自己的工作志愿,我将在表格的第一栏至最后一栏填满,在那上面我只重复地写三个字——共青团。

  我走了,带著几条皱纹、几根白发,也带著疲劳。我不能说有几多成绩、几多贡献,这要留给别人,留给后代,留给历史去褒贬。但是我敢说,在艰辛的历程中,我坚持基本路线的决心,进取的观念,负责的精神,讲话的风格始终一贯,没有懈怠团的工作,没有忘记基层的沃土,没有脱离青年。

  我走了,带著同志们的鼓励,带著朋友们的祝愿,带著信念,也带著尊严。我主张,党员要有党性,公民要有公德,人要有良心。团组织没有对不住我的地方,我却难以报答共青团。我不会违诺,不会食言。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总理提名,人大决定,主席任命,我的工作岗位已经转换。但是,今后不论我走到哪里里,都会像在团的岗位上一样,为国家、为人民、为青少年加班加点,真抓实干。再见!(选自《共青团工作纵横谈》一书)

《中国青年报》



附录二:《我尽力了,福建》后记
宋德福



  我在福建任职时,一位老同志对我说:你在许多场合、从不同角度讲“发展”,在当时福建的特定背景下,这需要勇气,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他建议我出本“发展论”的书。

  在厦门疗养时,一位市委副书记对我讲:你的讲话有特点,又不重复,但像我这样的副职,许多讲话都没有听到、看到。建议把这些讲话汇集起来出本书。

  省委办公厅的一些同志也建议我出这本书,并开始搜集有关的讲话、资料。

  我在生病治疗期间,整理出版了《和谐、公正、清醒、进取》、《八年人事制度改革行》、《共青团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三本书,撰写出版了《情趣、情思、情怀》、《友好情谊——我所接触的外国领导人》、《实用写作的情感》三本书,在团中央工作时的一些文章正在编辑。与此同时,我也开始考虑把我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一些讲话、文章整理出版。

  对福建,我倾注了热爱,付出了心力,尽到了责任。虽然最后因病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我仍无怨无悔。出这本书,既是为了纪念,纪念那一段不寻常的日子;也是为了感谢,感谢那时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同时也供大家在回顾那难忘岁月时作资料,深入研究福建发展问题时作参考。

  在团中央,我努力推进了团的体制方面的改革。在人事部、中编办,我致力于人事制度和机构编制方面的改革。在福建,为了福建的发展,我力求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重点是机制方面的改革。当时省委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战略提法,如“四个专题”(即经济发展的后劲、精神文明的实效、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党的建设的活力),“两个纲要”(即《福建省农村乡镇工作纲要(试行)》和《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的若干意见(试行)》,着手制定《福建省人才强省战略纲要》、“三条通道”(即拓宽山海协作通道,拓宽对内连接通道,拓宽对外开放通道)、“五种形象”(即加快发展、协作发展的形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形象,依法治省、以德治省的形象,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形象,从严治党、廉政勤政的形象)、“六个机制”(即建立和完善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监督制约、查案惩处、干部保护、廉政责任等六个机制)等等。

  这次编写此书,我决定以《我尽力了,福建》这篇讲话的题目作为书名,用这篇讲话全文作总序。这是我在福建工作的一个概要的总结,也是我与福建有著深厚情谊的体现,而且这是我的讲话、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集中反映了我的思想质量、工作魄力、心灵情感、语言文采等个性特点。本书共编为三册。

  第一册分两部分:(一)发展思路与战略部署;(二)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用《为福建的发展尽职尽责》作为序言,这是我刚到福建的第一篇公开讲话,也可以称为就职演说。几年过去了,我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体现了言行一致。

  第二册分四部分:(一)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二)反腐倡廉与打击走私;(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四)社会和谐与安定稳定。用《努力工作干事业面对困难有信心——来福建工作后的第一次述职报告》作为序言一;用《扎实工作不松劲围绕发展抓落实——来福建工作后的第二次述职报告》作为序言二。当时能看到这些文章的同志毕竟是少数,这次公开发表,目的是向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和父老乡亲们述职,向闽籍港澳台侨的朋友们介绍。我那时讲的和现在讲的都是真话,我不讲假话,尽量少讲套话,尤其是公仆向人民述职时。

  第三册分六部分:(一)人大政协与民主法制;(二)统一战线与民族宗教;(三)台港澳侨与祖国统一;(四)群团工作与双拥共建;(五)贺信贺辞与寄望寄语;(六)基层调研与即席讲话。多数主题集中、文字简短、结构灵活多样。用《想法与心情——致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的信》作为序言。

  本书强调了发展,尤其是发展中的改革、创新。我一到福建就下定决心,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多大风浪,在我任书记期间,一天也不能耽误发展。厦门特大走私案总有查完的时候,查案为了促进发展,但是总不能查完案子再去抓发展。如果错过发展机遇,福建要再赶上去会更加困难。

  鉴于当时讲话并没有统一照应比较,因此,现在汇集在一起,有的内容、词句重复,时间性太强,有的标题较长、词句相似。这次选编时做了删减,以便目录精干、醒目。另外,类似“四个专题”、“五种形象”等概括用语一律不用来做大标题。为了使一些内容相对集中,有的讲话做了摘要、节选。但是所有讲话都没有增添新的观点、新的内容。

  除了在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之外,当时到基层调研时的即席讲话比较多。这些即席讲话,针对性强,基层的同志往往更喜欢听。根据几位同志的数次建议,也将当时我的讲话记录,从中选择一些编入书中。

  另外,原准备选编的《海峡都市报》、《福建日报》、香港《广角镜》、香港《文汇报》记者、省委政策研究室同志写的几篇报道,后经再三考虑,不编入本书。这几篇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发表前未送我审阅过,因为他们担心我扣下来不让发表。当然,未经我把关就难免有些表述不确切,但是不影响全文的整体质量,实践也证明许多读者喜欢看这种类型的报道。但是,从内容和文字特点上看,我想将这几篇报道放到正在写作的拟定名《福建的情义》一书中更合适些。

  本书突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贯穿了为民服务的主线,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两届省委班子过渡那几年大家对福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对与我共事的几大班子的新老同志表示谢意。

  (宋德福的《我尽力了,福建》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来源:福建日报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