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大选一到,李远哲又出现了。他是国际知名化学家,曾和赫施巴赫(Dudley R.Her-schbach)及约翰.波兰伊(John C. Polanyi)共获诺贝尔化学奖。但他的名字却比较常和陈水扁连在一起;当年他的「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沦」论,在国内也比他化学上的主要成就还出名。
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谢长廷上午亲自拜会李远哲,向他请益两岸、经济、能源政策,短短1小时不到,当然谈不出个究竟,这是一种藉社会贤达为自己打光的作法,无论对方是不是有表态支持,任何候选人都不会省去这一套。而握有「李远哲牌」,过去对民进党大选来说,确实有相当程度稳定作用。
只是李远哲一言九鼎的时代,早在2000年陈水扁取得执政后,就开始走下坡,至少在「政治领域」上确实如此。加上民进党8年执政成绩不佳,李远哲的民间声望也跟著折损。
李远哲一直想在两岸关系上使力,曾答应陈水扁的邀请,担任两岸跨党派小组召集人,但早在陈水扁第一任内就无疾而终;2004年,他再次出任陈水扁倡议的「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推动小组共同召集人,结果一样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陈水扁对李远哲多所承诺,李远哲也对陈水扁抱以期许,但这种礼贤下士、士为知己者死的情节,多半只发生在大选前后。
选举热季,通常就是所谓具民间声望人士政治行情最高的时候,候选人勤于拜访之下,有些人转而投效其团队,有些人选择保持距离,也有些人留在原岗位附和、呼应。这些人对选举来说,作用便不在能力,而是效益,李远哲亦复如是,偏偏数年之间,效益已然罄尽。
谢长廷上午拜会李远哲,李远哲从头到尾只在媒体镜头前露脸不到一分钟,他的个性向来如此,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表现出来的「政治」风格,就是往往要绕一大圈,作了很多逻辑上的解释后,才得出他支持谁的结论。但毕竟「李远哲牌」已连出两次,即便他「挺谢」,也不太可能再是当年那张超级王牌了。(记者李濠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