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统”当选人马英九昨天接受联合报专访时说,有人问我会不会邀请胡锦涛先生来台访问?目前会有困难。最主要是双方都只有一种身分,没有第二个身分。
但我始终觉得,不一定要双方领导人碰面。碰面要达成的协议,都是早就谈好的,碰面不过是完成手续而已;关键还是幕僚或其他部会之前的谈判。如透过海基会谈出结果,领导人互访可以放到最后,倒不忙在这时就做。那是最困难的部分,何必现在去碰呢?
两岸谈判,不必到第三地,就在台湾就好了,到第三地人家反而觉得你神神秘秘的。领导人见面,也不必到第三地;而且大陆也不喜欢到第三地,觉得这是两岸事情,不容第三者参与。这也合理。
美中高层的热线也是多少年才弄起来的,不是马上就可以做。所以不要期待过高,一步登天,没有那么容易。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过去我在“陆委会”规画两岸谈判,就是先从事务性开始,就像在海峡开启了一道桥,这只是一条线,但很多线合起来就是面,海峡就变成一个康庄大道。那时理念是这样。
我把这叫“制度化的协商”。当时理念是海基会董事长、副董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处长,都各有所司,可能都订下每年见几次的作业模式,定期会面、定期解决问题,一步步建立模式,很多问题就这样解决掉了。
当初辜汪会谈在新加坡举行等于是第一个尝试,一炮而红之后,签了四个协定,很漂亮,没有九二共识怎么能做得到呢?只可惜后来发生千岛湖事件,整个衰弱下来,再加上“李前总统”访问康乃尔,演变成九六年飞弹危机。之后大家设法弥补,九八年辜振甫去大陆,邀请汪道涵过来,但“两国论”出来,汪又不来了。
现在这种问题不存在,我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我清清楚楚就是主张九二共识。全世界讲九二共识最多的大概就是我。
(你是不是不排除在台湾或大陆,让两岸领导人见面?)
两岸领导人见面的事讲多了反而引起人家不切实际的期待,我们先从基础做起,一步步把桥打起来,我刚讲不是签东西就回家了,而是比较长远,就要靠经济文化。
像经济,除了直航、观光客以外,金融服务业到大陆投资,都对我们有利,可以照顾台商,银行也能增加业务量。否则都挤在台湾,一天到晚出一大堆事情,能开疆辟土就完全不一样。现在时机可能晚一点了,不过也许还可以挣到一点汤喝。
其他像保障投资、避免双重课税、高科技规格拟定、文化交流等,两岸也可共同编字典。我举这些例子是说,这不代表我们要做任何统一的努力,而是在双方互动中,能共蒙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