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竟敢成为一个伤离别的时刻!竟敢让英雄扼腕、小丑唱歌!竟敢应验勇士正午时的忧伤谶语!竟敢让左家庄1号的那些年轻人痛哭流涕长恨当歌!
10月,冠盖京华的都市报京华时报总编辑朱德付辞职。之后,京华时报现任社长吴海民,携刘明胜、李宏洋两个副总编,血洗京华中层。
朱德付,63年生人,江西人,祖籍安徽桐城,陈独秀同乡,也是另外一个中国报业英雄——前南都和新京报总编辑程益中的同乡。大学毕业后朱德付考入中大中文硕士,后供职于南方日报社,后转战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南方周末》从1992年的发行量不足20万份,到1993年突破100万份,朱德付撰写的报道为之做了极大贡献。之后,朱德付对“刘秋海事件”的报道,成为中国报业史上历时最长、官司最多的一篇舆论监督报道。1997年,朱德付应邀创办目前如日中天的《南方都市报》,任副总编辑。后任南方日报出版社社长,因出版《李慎之文集》受贬谪(这是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者李慎之先生在中国唯一的一套文集)。短暂沉寂后,受报业大鳄黎元江先生所邀,创办《信息时报》,任社长兼总编辑。
2001年,吴海民筹划成立京华时报社,远赴广州邀朱德付北上办报。朱德付三思之后,告别妻、子,孤身北上。开始其人生中一段可长歌,可悲泣的一段办报生涯。
一、 京华腾飞谁之功 有必要要介绍一下京华创刊时的3位人物——这也是成功挤走朱德付之后目前京华编委会的三大员。
吴海民。河南人。曾任新闻出版署官员,后任中国引进时报社长。吴海民在报纸宏观理论上多有创造,曾与2004年第一个发出“中国报业的寒冬到来”的论断。衣着朴素,喜欢穿西裤球鞋,爱哭,兵乓球打得好
刘明胜。安徽人。北京青年报记者,北京晨报部门副主任,因其妻(现北京晚报美女记者)曾在吴海民手下当实习生,结识吴海民,与2001年被吴海民招至麾下。刘好书法,喜与政界、商界、慈善界走动。身长肤白。
李宏洋。河南人。京华之前任《解放军报》编辑。尚武好斗,内心怯懦。喜欢足球,兵乓球打得也好。
这是除朱德付之外,京华创刊的内容高层团队。不难看出,除朱德付外,其他三人皆无都市报主政的经验,吴海民擅长官场走动和理论创造,刘明胜热衷结交名流巨贾,李宏洋则流连于歌坊酒肆。从性格看,吴阴沉伪善,刘滑头乡愿,李粗鄙混世。
客观地看,吴刘李三人在创刊的时候,确有做大京华之雄心,但无奈才学有限,这才请来朱德付,因为他们知道,做起京华,惟有朱德付。所以,在草创之处,吴刘李与朱德付之间关系可用如胶似漆来比喻。但即便如此,擅长政治手腕的吴海民依旧将刘、李二人和朱德付一字排开,同任副总编。因为浸淫权力场多年的吴海民知道,打江山靠人才,坐江山靠奴才。用奴才牵制人才,是最好的用人之策。一开始就谋好篇、布好局,实为吴海民长治久安,做好江山的关键所在。但,也正是这个开篇与布局,为京华今日之乱埋下伏笔。
吊诡的是,向来骄傲、刚硬的朱德付对此布局不怒不争,今外人看来,匪夷所思。但如关联朱德付的个性,反可窥见这场京华变局后面的性格定数。
朱德付是一个骄傲的人,内心澎湃,有理想主义的内核。所以笃信真金不怕火炼,是英雄早晚会出头的教训,不屑于争;朱德付是一个义气的人,蜜月时期,他与吴刘李觥筹交错,言谈甚环,让朱误以为这是靠得住的兄弟,自然不愿为了个名分多做争取;朱德付骨子里还是一个文人,总有些天高云淡,与世无争的士大夫情怀,不屑于争。而吴海民也正式看准了朱德付性格中的骄傲、义气和文人气,所以早在京华创刊,就布下险局。在创业期,朱德付和京华的诸弟兄们吃喝住同在平台,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自然不会有矛盾;在京华时报突破北京报业重围,迅猛发展的时候,矛盾也被掩盖;但是当京华小有所成,开始盈利的时候,当初被攻城掠寨的频仍捷报掩盖的矛盾凸显出来。
二、京华今日谁之过? 朱德付在京华的成功,简而言之,初期可以浓缩为三个文本:《管理大纲》、《编辑大纲》和《考评细则》。《管理大纲》诉及现代都市报运营中的框架设计和管理原则,《编辑大纲》是京华时报的新闻理念和办报技术细节的集纳,这两个文本确立了京华时报的管理原则和编辑方针。而《考评细则》则是在制度和利益层面锁定了前面两个大纲。三个文本互为支撑,构成了朱德付现代都市报运营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内核,京华时报一拨兄弟,也在这三个文本的指引、驱使和教育之下逐渐成熟,逐渐京华时报也在北京报业崭露头角,发行量节节攀升。时至2003年底,实际发行量已达30万份,此份额已一举超越《信报》和《晨报》,也成为北京报业竞争格局的分水岭,从此《信报》和《晨报》推出一线队伍的竞争。
赫赫战功、铁腕杀伐、人格魅力,使朱德付迅速成为京华时报的精神领袖。这个时候,吴海民开始感受到巨大威胁,但仍然不愿意放弃总编辑的位置,并开始利用刘明胜和李宏洋对朱德付的采编战队进行分化、侵蚀和误导。曾经冰封稳定的河面开始出现裂缝。
2004年,京华时报开始全面盈利。能够在3年不到的时间里实现盈利,绝对是一个奇迹。吴李刘三人也开始张口闭口“京华奇迹说”(京华时报在北京报业市场,甚至在中国报业市场上树敌甚多,也和吴海民四处传经送宝信口雌黄有关)。三人分肥抢攻的势头开始出现。04年大丰收,高管层年终分红,利益出现。最终导致了出现裂缝的河面轰然破碎。吴海民在报纸还非常稚嫩的情况下,就开始拿下上百万的年终奖金,要知道,这位自称为“中国报业思想家”的吴总编辑,一年之中,开编前会、签版的天数绝不超过10天,而与朱德付一字并肩的刘明胜值班的时候,大肆走私自己的关系稿、公关稿,李宏洋更是离谱,居然可以在签版的时候大醉酩酊,把编辑找到办公室里挨个臭骂,淫威十足。即便如此,刘、李二人也可以在吴海民的庇护下分红几十万,加上平时报销的几十万,一年也有百万的进账。令人匪夷所思!
这让朱德付不平衡,而队伍之中积累起来的怨气、疲累感更使之如坐针毡。04年,京华时报32名中层干部集体上书《京华时报》的上级主管部门《人民日报》,痛陈吴李刘三人尸位素餐的诸多行径。人民日报派驻工作组调查吴海民等人。朱德付也在随后被正式任命为京华时报总编辑,后又被任命为京华时报社副社长。京华时报也以此为界,正式度过创业期,进入平稳发展的中年时代。
彼时北京报业市场,北晚、北青两强争霸,京华的加入使格局变为三分天下的局面。由于北青的老化和新生的法制晚报对北晚的削弱,又使京华时报逐渐成为北京报业市场的旗帜报纸(新创刊的《新京报》虽然在报纸质量上不错,但在营销上的滞后期,以及猝不及防的几次内部动荡使之命运多舛,这也给了京华崛起的时间和机会)。朱德付此时虽然名为总编辑,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京华时报精神领袖。由北大文化派驻的经营方几经更迭也逐步稳定。吴海民左手无编采、右手无经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社长。
为了平息中层对刘、李二人的巨大反弹声浪,也为了京华在稳定期可以有可持续发展。04年,朱德付对编采结构做出调整,提拔了几个有才华,有编采威望的中层签署报样,屏蔽刘李对报纸质量的侵蚀。
如果是一个不谙世事,或者是稍有血性的人,吴海民或者正面作战,或者是飘然而去。但不是,这太低估了吴海民的政治智商和犬儒耐力,吴海民开始在随后的,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养精蓄锐,静待转机。而所谓的转机,对吴海民来说,是在等待人民日报高层格局的变动,等待沸腾的民怨逐渐冷却,更重要的,是等待朱德付的倦怠,等朱德付血气耗尽,拂袖而去。
吴海民有这个耐心,因为这是一场老奸巨猾和血气方刚的搏杀;
吴海民有这个信心,因为这是一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碰撞——吴海民是钦定的副厅级干部,而朱德付只身北上的时候,就放弃了正处级的“体制内”身份,在中国报业的大框架下,“体制内”意味着你是铁饭碗,意味着除了违法乱纪,无人能撼动你的红顶子——除非,是另外一个更红的红顶子——而京华时报,除了吴海民一人,其他所有人都是“体制外”的身份。吴海民之所以能够家天下,敢于家天下,不外乎是因为这个“体制内”的红顶子。
近十年间无数的天才的报人折戟沉沙,无数的悲欢离合,背后都是这个“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殊死搏斗。这是阴阳两界,这是冰火两重天,是生下来的不平等。这种雌雄同体的报业结构,从中国报纸开始市场化之后便已存在,因为没有这种的转基因怪胎,就难以承担党报天下越来越沉重的经济包袱,而如果没有“体制内”对“体制外”报人的钳制、压力和控制,就无法实现对新闻界的“组织控制”,无法践行“政治家办报”的方针,报纸的方向和导向就会“错乱”。无数心怀理想的报人,最终如不是投靠招安,投身“体制内”的怀抱,洗白“体制外”的身份,无外乎三个宿命:或身首异处,马革裹尸;或偏安一方,潦倒终身;再或是佯狂装傻,架鹰走狗!
是悲噫哉!是哭噫哉!是痛噫哉!
为中国市场化媒体的“体制外”报人一叹!为一代中国报人的无常宿命一叹!
三、朱德付缘何离开京华 这也是一场狮与狼的生死搏斗。
狮子是高傲的,它旁若无人,可以踱在阳光下;狮子孤独,罕有同伴;狮子为百兽崇敬与畏惧;狮子喜欢腾身而起,一口咬断死敌的喉咙;狮子抖一抖金色的毛,走过鲜花漫天的大草原。
狼阴森。在夜里出没。狼弓着身体,踩着无声的步伐,白色的牙和绿色的眼反射着月光。狼在丛林中,在灌木中,在隐秘处潜伏,狼等待时机成熟,等待猎物走进伏击圈,走进宿命到来的时刻。
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支狮子吗?现存26000头。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狼吗?在西伯利亚就有150000支!
这是让我们怆然的事实。但的确是事实。
17大召开。人民日报人事变动,原社长王晨离开人民日报。吴海民等待的时机终于到来。
气候变化,历经4年内耗的京华时报的氛围开始有微妙但明显的转变。狼群逼近,血腥的气味在京华的编采人群周围弥散。作为精神领袖和带头大哥的朱德付,知道一场最残酷、最血腥的斗争近在眼前。经历4年的暗战明斗,朱德付开始身心俱疲。在今年5月京华创刊7周年的聚会上,朱德付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战或不战,对朱德付来说,都是煎熬。战,是狮子的尊严,是狮子的本性;不战,则是为保全跟随多年的京华编采战队,因为打下去,必然是诸多业务性的京华采编人员卷入政治斗争之中,那么无论输赢,对京华和京华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何解?打输了,吴李刘定会血洗江山,剪除异己;即便打赢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淡胜局,在广告形势日益吃紧,人民日报逐渐失去信任的格局下,京华时报也将失去最后一个发展期,最终沦为二流。这对骄傲的朱德付来说根本无法忍受,无法承受。
止战有殇!殇在德付!
朱德付不得不离开一手创办的京华时报,这里有他塑造出来的新闻理念,墙上的标语还在呢;这里有他一手带大的团队,那些率真可爱的孩子,已然成为独镇一方的职业报人;这里有他设计出来的报纸管理理念、新闻理念,早晨每一个铅字里都有当年红色水笔批注大样时留下的余温墨香。
四、京华时报往何处去 诗人和政客的不同,在于政客不仅伪善,而且肆无忌惮,而且心安理得。
朱德付离职之前,曾和吴海民答应不要对现有团队做出整肃。吴海民满口应承。以朱德付的智商,不可能不知道吴海民这只是缓兵之计。但能怎样?只有祈祷吴海民能在清除异己之后,把报社之发展当成余生之大计,从而惜才、用才,不至于血洗江山。
但朱德付错了。吴海民太了解朱德付了,所以吴海民才能在7年京华的布局设计中,利用他的骄傲甚至是骄狂,利用他骨子里的士大夫气和理想主义。朱德付也了解吴海民,但朱德付只会鞭挞和抗击,不会利用吴海民的弱点。 “御人以短”,朱不如吴。
朱尚未正式办理离职手续,吴编委会就以各种名义改组了消费部、财经新闻部、房产汽车部、技术部、校对部等部门,短短十几天,“重要决定”十几项,新任了财经部、技术部、健康周刊、校对部等部门的主编、主任或副主编、副主任。其间,因为强行取消一些版面、部门,导致5位部门主任或副主任接连被迫离职或下岗,造成采编中层骨干的大量流失。以吴海民的“韬略”,先动手这些部门,另有算盘。一,这些部门的人数不多,钝刀割肉,各个击破,不至于反弹太大;二、新闻中心、出版中心等部门是朱德付的“死忠派”,等边缘打扫干净,再做最后打击。
这还只是以“战略思维”见长的吴总的第一步。以吴个性,平定编采格局之后,定会对经营权做出掠夺。这将是京华时报最终走向败局的命门所在。
京华的乱局,远未至此结束:
一、吴刘李的三人集团,原来是利益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最后的统一战线将建立在对亲朱团队的清洗之上,大功告成之日,亦是他们土崩瓦解之时。刘、李相争,在所难逃;
二、正如前所述,能干掉红顶子的,只有红顶子。朱走后,总编辑一职空缺,人民日报必将派一钦差大臣来京华时报,这对老吴来说,很简单。是更大的噩梦的开始;
三、以吴、刘、李三人合力的办报水平,也远不如朱德付,况且,吴海民为了江山彻底易帜,必然要颠覆朱德付之前的新闻理念——对他来说,这是政治问题,而不是业务问题。刘明胜为了迅速上位,自然不遗余力。倘若此,报纸质量必然下滑;
四、明年广告市场,金融、地产、商业广告将先后受到打击,京华多年基业将受到严重考验,如果吴海民不插手经营,或有生机,一旦插手,必死无疑。因为吴海民虽然张口证券市场,闭口经营理念,哪里知道什么经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