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2月22日载文《希拉里访华催生“G2”?》,摘要如下:
希拉里抵达北京之前,说了一句出乎西方人权活动人士意料之外的话:“我们在那些(人权)问题上施压不能干扰处理全球经济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和安全危机。”
在人权问题上放低调门,参议员希拉里绝对不会这么干,但国务卿希拉里不得不这样,因为当前美国有更重要的议题要与中国沟通,有更紧迫的问题需要中国帮助。
出访中国之前,希拉里可谓和颜悦色,好话说尽,“同舟共济”、“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与她以前对华表态留给人们的印象大相径庭。
有人说,其实这只是美国的“糖衣炮弹”,是美国需要中国“买单”时灌的“迷魂汤”。只待危机过后,美国马上就会还原施压、指责的面目。
此话幷非全无道理,但若以此作为中国拒绝美国伸出“橄榄枝”的理由,自恃美国“有求于我”,不吃那一套,则未免意气用事,于事无补。
“胡萝卜加大棒”是美国惯用的外交手段,只不过面对国力日益壮大的中国,今后美国不得不用胡萝卜的时候会越来越多,这是最近“美中两国集团”(G2)、“美中共生体”(CHIMERICA)等新概念走红的原因,更是奥巴马政府有意提升美中战略对话层次的动力。
美中两个大国共担责任说的兴起,也与多边体制面对危机时往往反应迟钝、难以调和有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克鲁格今天指出,11月份G20领导人声称要防止保护主义言犹在耳,各国已开始竞相出台保护主义的政策,难免令人对G20的作用产生怀疑。
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阿尔多纳斯表示,作为全球的两大“司机”,美中应当在国内政策上加强协调,共同寻求危机解决方案。他认为,布什政府的战略经济对话其实已有G2的雏形。
然而,若以为希拉里访华会催生G2,开启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新篇章,未免太过天真。在汇率问题上一直为中国说话的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罗奇警告,“美中共生”不会长久,危机过后,两国经济上的摩擦很快就会突显,幷产生政治压力。
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林德赛直言,双边机制也好,多边机制也罢,都要与国内政治氛围相适应,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终究要通过双边机制起作用。
这种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论,对于中国处理对美关系,又何尝不适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