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温家宝忽然要自由贸易 吓坏加拿大人

www.creaders.net | 2012-02-29 19:37:47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10年1月7日晚南宁举行风情东南亚晚会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

万维读者网记者逸民综合报道: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锡红从加拿大发出的报道说,中国政府提出希望和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后,加拿大方面普遍认为,由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巨大,要签署自由贸易协议,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目前加中两国同意先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在经贸层面进行深入研讨。

加中贸易关系近年来发展迅勐,自从哈珀总理于2009年底第一次访华后,两国贸易关系更加多元化。2011年的加中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470多亿美元。中国对加拿大的投资额也迅速增长,超过两百亿美元。中国成为加拿大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七大投资来源国。

本月上旬哈珀访问中国时,极力促进了两国的经贸合作,加中两国之间签署了多达二十多项经贸协议。

但是在哈珀访问北京期间,中国总理温家宝突然提出,希望和加拿大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引起加拿大官方和民间议论纷纷。

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法斯特立即澄清加拿大立场:“对此我们不会操之过急。两国在经贸领域目前已经取得历史性成果,也达成了外商保护协议,可以让加拿大在中国的投资获得保护。”
 
加拿大总理哈珀也明确表示,目前加拿大还不考虑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
 
加拿大中华商会创会主席胡商也认为,虽然加中经贸关系互补性很强,但是鉴于两国政治制度不同,要面对的问题也不同。

“加拿大考虑问题比较复杂一点。对中国来说,国家利益至上,那么咱们就上。那对加拿大来说呢,对部分人有利,对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利的情况下,就有问题了。政治上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他表示,中国总理温家宝率先提出自由贸易协定的愿景,具有前瞻性。但是加拿大政府要面临一定的政治风险,因为两国意识形态差距太大。

“自由贸易会带来一些人事和资金的流动。加拿大人多大程度上允许中国人在加拿大投资,一些领域被中国接管,这都是值得问问的。”
 
胡商并认为,两国自由贸易协议还牵涉到更深层的关系,加拿大不得不谨慎对待。

“资本的自由流动,人才的自由流动,会影响到加拿大对军事科技技术的控制也会相对失去,所以也许加拿大需要与美国协商。”
 
还有人认为,自由贸易关系不仅仅牵涉到资金货物的流动,劳工市场也将随之打开。如果届时中国不计代价的廉价劳工大量涌入加拿大市场,将引起劳工界极大不满。而目前加拿大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迁往中国等亚洲国家。

自由贸易与共产主义格格不入  带来国家利益的变化

自由贸易跟共产主义﹑重商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都是对立的。很多战争都源于贸易,例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迄今为止,世界上共有三大自由贸易区,即欧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Trade Area,CAFT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10个成员国文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组成,区内拥有19亿人口,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9.8%一下子降至0.1%。

北美自由贸易区则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1994年正式成立。

与欧盟性质不一样,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自由贸易协议均不能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之上。

根据MBA智库百科的解说,自由贸易(Free Trade)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竟争的贸易政策。它是“保护贸易”的对称。

自由贸易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外贸法规即有关贸易条约与协定,使国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在关税制度上,只是不采用保护关税,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可征收财政关税。

自由贸易政策是西方国家自由竟争的产物。英国实行此项政策达60年之久。二战以后,尽管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自由贸易的原则,《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也明文规定降低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但世界大部分国家一直盛行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的静态利益包括两方面:

1.通过国际交换获得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太高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满足;

2.通过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使本国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自由贸易的动态利益在于:通过国际分工和交换,一国可以获得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从而促进就业扩大、收入提高,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自由贸易的迅勐发展,使合法性等因素在国家利益判定中的作用上升,推动国家利益的运作从封闭走向开放,导致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发生变化。

1.国家间的合作利益日益凸显

在一个日趋开放的时代,国际贸易活动密切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各国对合作利益的维护开始成为国家利益的应有之义。一国的经济发展不再以其他国家受损或落后为前提,而是以双方的共同发展作为基础。每一个国家在注重自身利益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国家的实际利益和正当关切,立足从自身利益与其他国家利益的结合中,有效地制定对外政策,灵活地处理国际事务。只有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更好地为该国的发展战略服务,其利益才能得到更大限度地增长。

国际贸易规则的日趋统一客观上要求国家之间不断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国际贸易规则的加强,突出了国际贸易环境对国家利益的制约作用,对“主权让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主权国家融入自由贸易进程需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限制,自觉将自身利益与其他国家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自由贸易的发展影响了国家利益与国际义务之间的关系。即国家利益的实际范围要与国际义务的履行情况尽可能保持一定比例。

自由贸易的发展凸显了全球利益的重要性。自由贸易在给相关国家带来普遍利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可以说,与自由贸易的快速发展相联系,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密切协调,将国家利益的诉求和维护上升到全球层面。

2.国家利益的内外界线日趋模煳

传统国家利益观认为,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决不容许他人占有、分享和侵害。但是,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国家管理市场的权力日益受到侵蚀,尤其受到金融货币市场的反常行为的侵蚀。全球问题、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正在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造成冲击,使国家利益的内外界线日趋模煳。

一些市场自由主义者指出,国家疆界对经济活动的行为和组织显得越来越不重要。

3.国家利益的基本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为了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世界各国都在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一般而言,自由贸易突出了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的维护成为各国对外政策的主导因素;经济安全开始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之中;经济手段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外交成为当前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纷纷以地缘、民族、宗教关系为纽带,积极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寻求和开辟经济贸易关系的途径。

自由贸易凸显了科技因素对国家利益的影响。随着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自由贸易增强了国内利益群体相互博弈对于国家利益的影响。相对而言,从国际贸易中获益较多的群体往往支持自由贸易,获益较少或者利益受损的群体则往往支持保护贸易。上述两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使国家利益更加趋于综合化。

4.无条件的自由贸易损害国家利益

如果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很脆弱,无条件的自由贸易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

贸易条件能够直接影响贸易收益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配,进而有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无条件的自由贸易会对一国的产业、能源、环境和金融等领域的安全利益构成威胁、埋下隐患。

表面来看,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与维护国家利益似乎难以协调。实际则不然,二者也能相互促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已经成为一国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协调也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

国际贸易推动国与国之间形成了日趋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国家在关注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重视国际制度层面的战略利益,极力追求对于各种国际制度的“创新权”或者“话语权”。而在“软实力”层面的利益构成中,文化利益开始成为国家利益的新亮点。

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地缘战略利益相比,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开始下降。不过,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冲突在某一时期有可能变得更为错综复杂,这将对国家间的贸易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情况越来越糟 习急踩刹车
2 两件大事,突然暂停
3 突然间 北京风向又变了
4 2000亿家电巨头,失速了
5 妮可基嫚电影情欲爆炸 放映后影院椅子全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