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在今年大选败选,各界议论“九二共识”是否为成败关键,民进党前中国事务部主任董立文表示,九二共识并未主导整场选战,但到了选前最后三周,当企业、农渔民、就连摊贩都出面挺九二共识时,九二共识的政治意涵完全经济化,但民进党却完全回避,“这才是败选关键!”
董立文指出,根据选前民调,当民进党正面响应两岸议题,民调就上升,当民进党刻意回避两岸时,支持度就下降,例如蔡英文提出“台湾就是中华民国”时,民调显着上升;但到了最后三周,力挺九二共识的力量四起时,民进党却完全回避。
他更直言,民进党这次大选对九二共识的策略,绝大多数的讨论围绕着“九二共识存不存在”的问题,但当前的现实是,两岸是由国民党和共产党执政,两党“说有就是有”。
董立文表示,前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去年九月曾提及九二共识的脆弱性,这代表蔡曾肯定九二共识的存在,当时也成功让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向民进党靠拢;他建议,民进党无须争论存不存在的问题,应把重点放在九二共识的脆弱性和危险性。
童振源表示,九二共识是“创造性的模煳”,当它只是一个元素时,当然很脆弱,但若能因此有互动,进而建立互信或共识,那模煳空间也就能愈渐稳固。他强调,“有没有效”比“存不存在”重要,重点不在民进党要不要承认九二共识,而在如何创造模煳空间,“如果一定要先有共识才要互动,那一定会是个死胡同。”
段宜康形容,对人民而言,马政府提的九二共识,就像一个破屋子,也许住得不舒服,但至少能遮风避雨;此时民进党告诉人民,可以把破屋拆掉,盖一个新的、稳固的新房子,“但问题是人民想不想冒这个风险?”
他表示,就算民进党在选前接受“九二共识”,不但支持者混淆、无法说服中间选民,也会被中国回敬一个耳光;因此,重点应在于民进党在“非战时期”的作为,把对两岸开放的前提从限制改为欢迎,让人民相信民进党对两岸交流的态度并非“逢中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