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围剿“红卫兵毕业照”后,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知青》又被指歌颂罪恶、美化文革惨遭民众讨伐。此番围绕文革展开的大讨伐,再次将十年浩劫的“后遗症”展露无疑。
6月6日,一则《华中师大学生拍红卫兵毕业照》的帖子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并引来不少争议。虽然事后证明学生们穿的并不是“红卫兵”特有的装束,但因拍照的姿态带有鲜明的“文革”烙印,还是引发了诸多“红卫兵”的联想。
从人们的不容忍态度不难看出,曾在中国扮演了举足轻重作用的“红卫兵”作为一个“宣扬革命暴力文化”和“无政府主义”的集体概念已然随着文革的冲击和损害被彻底否定了。与其说人们不满青年一代调侃或是歌颂文革,毋宁说是对“文革”反文明和反现代化论调依然存有的市场表示担忧。“红卫兵”是文革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文革”的时代已经结束,但“红卫兵”以恶搞形式再次抬头,不仅不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历史敏感符号的理性认知,反而容易将对“文革” 的价值判断引入到错误的方向。
围绕文革展开的另一场讨伐战,则是祸起刚刚开播不久的《知青》。有民间舆论批评说,该剧意在谄媚中共新一代领导人,因为包括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和李源潮在内的领导层核心人物都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所以该剧不惜编造谎言、歌颂罪恶,为已经遭到历史唾弃的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张目。此外,美化和粉饰文革运动,不仅是对经历过苦难历史同胞的亵渎,同时也勾起了“知青一代”的痛苦回忆。
对于文革十年浩劫的态度,中共已然呈明了态度——坚决清除文革遗毒。诚如温家宝在今年人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的特别提醒:“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红卫兵”毕业照及《知青》遭围剿,恰恰证明了温家宝“特别提醒”的现实性。
抛开文革回潮的考量,大学生以“红卫兵”装扮纪念毕业可能只是出于“好玩”的心态,并没有预想到“红卫兵”背后附带的时代意义。至于《知青》,作为文艺作品,基于生活的同时也难免加入高于生活的艺术化元素。不过,以此有由头爆发的讨伐文革运动,已经说明了十年浩劫的“后遗症”并未彻底根治。
当然,这种“后遗症”的频频出现,也与中国整个社会对于“文革”讳莫如深有关。一个显在的事实是,当代历史教科书中,长达十年的动荡在共和国历史上被无限缩小,甚或选择性隐去,导致文革真相只能以“欲露还羞”的姿态呈现。虽然《知青》类文艺作品有助于挽回集体失语造成了文革缺位,但还是难免因艺术重组造成认识上的严重倒错。
在此次大讨伐中,很多消息和议论仅仅停留在论坛及非官方新闻媒介的层面上。虽然腾讯网在“今日话题”栏目围绕“红卫兵”毕业照制作了题为《文明社会怎容红卫兵》的专题,并辅之以“面对诸如拍摄‘红卫兵’或类似‘红卫兵’照片的行为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未有对昔日之恶的彻底否定、反思,并形成社会共有之禁忌,不会有文明。”的导言,但上线不久就惨遭屏蔽,专题内文页已经无法访问。“红卫兵”毕业照和《知青》当了靶子,无意间挑起了民众对文革的讨伐情绪,不过要想根治“文革”后遗症,还是得从理性地认识历史“污点”开始。一味地遮掩,反而无形中拓宽了意图歪曲、调侃和歌颂历史记忆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