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美媒评谷开来案 直斥中国政体短板

www.creaders.net | 2012-08-08 19:08:12  纽约时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外瞩目的薄谷开来涉嫌故意杀人案,8月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而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刑事案件,牵动着中国政治全局。美国媒体9日刊文,直指中国政治体制短板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本次案件被告人身份特殊。她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执业律师之一,是中国共产党老革命的后代。更加非比寻常的是,她的丈夫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的薄熙来。

  薄谷开来涉嫌杀人,不是一起孤立的刑事案件。王立军出走、薄熙来下台等重大变故中,英国商人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之死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薄谷开来如何定案,既关系着薄熙来的政治生命,也将牵动中国政治的全局。

  政治局委员之妻涉嫌杀人尚无先例,是“刑不上大夫”,还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司法部门能否不受干扰,按温家宝总理承诺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则,严格依法办理”, 将成为今日中国法治水平的指示剂。

  《纽约时报》中文网8月9日刊登评论称,司法机关审理薄谷开来案,不应因为她的政治背景而有所异同。案件调查中获得的其它犯罪线索,不论牵扯到谁,都应当依法彻查。同时,薄谷开来作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如委托律师辩护,也应切实保障。实现这些的最佳途径莫过于保证审判过程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也只有如此,判决结果方能令人信服。

  薄熙来主政重庆以“唱红打黑”闻名,结果他倚重的“打黑英雄 ”王立军夜闯美国领馆,他“只是在家做一些家务”的妻子涉嫌故意杀人。不管薄谷开来案的结果如何,该案历经曲折浮出水面,对中国法治之缺陷多有暴露,值得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深思。

  这种反思不应止步于对薄谷开来的司法结论,甚至不应满足于对薄熙来的政治结论。说到底,薄熙来丑闻最大的悲剧,不在薄熙来个人的野心膨胀,也不在他家人的胡作非为,而是他们人性中的弱点邂逅了一个权力缺乏监督的体制,才形成了巨大的破坏力。

  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短板。本来,省(市)委书记在地方就是绝对的“一把手”,位高权重。薄熙来身兼政治局委员,又是革命元老后代,且领导风格十分强势。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极易形成“一言堂”。

  薄熙来被罢黜后,重庆党政机关众口一词“坚决拥护中央决定”,此前却鲜有对薄熙来的公开质疑。李庄案前后一波三折,在全国范围引发关注,从中不难看到“打黑”中可能存在执法犯法的疑点。然而,在《重庆日报》、重庆卫视等当地官方媒体上,依然难觅针对“打黑”的不同声音。更有甚者,在王立军私自进入美驻成都总领事馆后,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竟然声称王接受 “休假式治疗”, 如果不是权力达到一手遮天的程度,这样匪夷所思的谎言如何出笼?

  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在这篇被视为定调“十八大”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将“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

  胡锦涛7•23讲话与十七大报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的表述一字之差,却道出了问题的症结。“法制”(rule by law)强调统治者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统治,“法治”(rule of law)则强调法律的权威,任何人不能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体现了法律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薄熙来施行法制雷厉风行,但他人治的作风最终破坏了法治的尊严。痛定思痛,只有以薄谷开来案为契机,推进政改,建立健全对权力的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才能在中国早日兑现。

  正如温家宝所言,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实践,都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且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三十多年前,对江青的公开审判和对毛泽东功过评价的“历史决议”,为中国社会走出“文革”内乱,冲破“左”的禁锢,实行改革开放,凝聚了重要的共识。

  今天,对薄谷开来、王立军、薄熙来的调查、处理,也将载入史册。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法治,维护国家法治尊严,既是公众对“十八大”的期许,也是领导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何卫东
11
叙利亚
2
中美冷战
7
AI
12
苗华被抓
3
川普
8
中共两会
13
美国大选
4
俄乌战争
9
大S
14
以哈战争
5
万维专栏
10
洛杉矶大火
15
巴黎奥运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