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社会心态的成熟和技术手段的革新,诞生出崭新报道方式,推动江湖与庙堂的互动
“学习粉丝团”的突破 法定范围内言论自由空间,没有人说不能做
“学习粉丝团”的蹿红得益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南巡之行。
“它准确地报道着习近平在广州的考察路线,有时甚至比正规媒体还要抢先一步。此外,它还罕见地登出习近平及其家庭的早期合影。”有媒体观察说。尽管隐藏幕后的博主格外低调,这个2012年11月21日注册上线的草根微博,在40多天里赢得超过5.6万粉丝关注。
截至1月6日零点,“学习粉丝团”共发布微博182条,其中绝大多数内容都与习近平直接相关。在一些微博中,博主将习近平亲切地称唿为“平平”,这让中山大学传播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立马想到了“什锦八宝饭”。后者是粉丝们对胡锦涛、温家宝的昵称。
“什锦八宝饭”们活跃在各大论坛,还在百度贴吧成立了“什锦八宝饭吧”、“什锦饭吧”、“八宝饭吧”,西祠也设有专门的“美味什锦八宝饭”讨论版。天涯论坛上的“什锦八宝饭”热帖,更在短短两月内赢得80万点击量和1万多回帖。
2008年9月4日,人民网“特别制作”的“什锦八宝FANS圈”页面正式上线,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领导人的粉丝群体获得官方的认同。
“学习粉丝团”的博主同样表示,“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说明是一种进步。”尽管这些举动也曾让她被指为“五毛”,但“没有人说不能做”。基于法定范围内的言论自由空间,她得以利用微博搭建自我表达渠道,“我是总书记的崇拜者。我喜欢他,支持他。”
这位号称“月光族”的博主说,自己只是西安一名普通打工者,纯属出于个人兴趣注册这一微博。对于那些被一些人认为难得一见的信息内容和影像资料的来源, 她否认存在特别渠道,而是个人检索获得。诚如她所言,网络的普及应用为获得信息提供了便利,“只要一个人愿意去做”。社会心态的成熟和技术手段的革新为草根深入领导人的信息和形象再塑造提供了可能。
鲜明的时代特征 普通人通过信息碎片,整合、再塑领导人形象
领导人粉丝团在西方一些国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国内,这一趋势随着政治文明和媒介的发展而发展。
相比前几代领导人,习近平不仅曾在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大讲堂做演讲,而且曾在《浙江日报》常年写作专栏。刘云山曾经担任记者。这一代领导人的媒体意识与沟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小平您好”在1984年国庆游行队伍中甫一亮相,就被引为经典瞬间。彼时,个人崇拜与领导人威严的认识还没有被时间冲刷干净,“小平您好”这一含有强烈平等意识和亲切感的表达,使领导人的形象更加丰富与亲切。
1984年的国内社会,媒体发展有限,人们习惯从报纸的字里行间或广播播报中获得领导人信息,标语这类媒介则是民众表达感情为数不多的选择。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电视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研究者们视1992年为分水岭:国家领导人在电视上的曝光率逐渐增加,其形象从扁平符号逐渐变得立体可感。
网络缩小了距离感。当电脑在新世纪迅速普及,人们可以对领导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共同讨论。而领导人的信息等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较为容易获得。领导人亦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来自民间的声音,譬如胡锦涛、温家宝都曾做客人民网与网友互动。更直接的互动带来更高效的沟通。
网络获知信息的便捷性和沟通的即时性,让普通民众有机会通过碎片化信息的整合,成为领导人形象的再塑造者。
2006年1月30日,网友“老旗”在大众网发表《温总理相隔10年后来山东农村,还穿着那件冬装!》博文,以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两张新闻照片为证,用 200余字描述了温总理在1995年和2005年两次来到山东农村穿着同一件羽绒服的故事,短短几天内被转载数十万次,成为这种碎片化信息整合与再造的经典之作。
当然,正如张志安评价“学习粉丝团”“笔法专业娴熟、信息独家快捷、视角人性亲和、栏目规划合理、图文搭配得当”,自媒体时代民众素养的提升为这种互动的高效率提供了基础。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快讯!李嘉诚旗下长和突发公告 |
2 | 7-14!比中国男足还惨 8轮0胜沦为垫底 |
3 | 头上响炸雷 北京最忌讳的事就要发生 |
4 | 国防部暗示何卫东“行踪” 美情报消息引质 |
5 | 马斯克总算露出了真面目 |
6 | 南京重磅宣布:全面取消! |
7 | 莫斯科发生令人震惊事件 |
8 | 失算!习近平这下懵了 |
9 | 胡德华猝逝 当年这样评价小学生 |
10 | 惊曝:泽连斯基要退出 川普:他会有大麻烦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