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习近平访抗美三国 欲擒故纵诱美国出笼

www.creaders.net | 2013-05-31 10:13:12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习近平在距离首次外访两个月后,开始了他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的第二次外访行程。此次习近平从5月31日至6月6日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等三国进行国事访问,于6月7日至8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嫩伯格庄园同奥巴马进行会晤。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今年3月履新以来,其外交日程格外密集。习近平、总理李克强、副主席李源潮、外交部长王毅纷纷出访,涵盖中国周边、非洲、拉美、欧洲。4月初,博鳌亚洲论坛更俨然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外交舞台。短短两个多月里,中国外交的腾挪与起承转合,让人耳目一新。而在紧锣密鼓的外交行程当中,独独漏了美国。

  更有意思的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这三国都属于加勒比国家联盟 (Association of Caribbean States,ACS)。进一步说,都是2010年所建立的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创始国(简称“拉共体”)。而拉共体被媒体称为“没有华盛顿的美洲国家组织”,以此来凸显其“抗美”的态度。所以,有声音称,习近平在与奥巴马会晤前访问这三个国家,尽显挑逗之意。

  拉共体是美国的伤疤

  从历史上看,拉美地区一直存在美国化的倾向。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拉美国家或多或少地都想从美国这个发达的近邻获得急需的经济援助,而美国的政经模式、文化和意识形态也对拉美国家产生了极大冲击。在与拉美国家的长期交往中,美国一直有将其美国化的意图。拉美素有美国“后院”之称,自19世纪上半叶“门罗主义”出台后,美国一直试图控制和影响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以保持其在西半球的支配地位。美国鼓励拉美国家模仿美国的政治体制,把拉美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确保美国在拉美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拉美国家深受美国霸权主义之害,对美国有一种天然的警觉,存在反美情绪。即使在墨西哥这样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民族主义或反美主义的情绪也非常明显。一些左翼政府执政的国家,更是有意识地在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上推进“去美国化”政策。

  冷战结束后,拉美国家积极开展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的多元外交,与欧洲、亚洲国家的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尤其是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等地区组织签署的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以及法国提出的关于举行欧拉首脑会议的倡议得到了拉美国家的回应,这引起了美国的惴惴不安。在1994年,美国提出了美洲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of Americas,FTAA)的设想,试图通过这一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加紧推行其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并遏制拉美国家的太平洋意识,以图维护和加强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 但2005年最终在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的强烈反对下,FTAA被埋葬。

  其后,拉美地区摆脱美国影响的立场就越来越明确,以往美国的“老大形象”也一再被颠覆。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输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主张所造成的恶果,使拉美社会反美情绪不断高涨,政局也一度动荡。此后,中左派政党或政党联盟先后在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大选中获胜,拉美左翼势力崛起。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拉美国家领导人公开表示,不能按照美国划定的模式出牌。终于,在经过3年的筹备后,拉共体于2011年12月2日在委内瑞拉举行的第三次拉美及加勒比国家首脑会议上宣告成立。

  拉共体寻求“拉美人治拉美”的政治理念,被媒体称为“没有华盛顿的美洲国家组织”,以此凸显其“排美”的态度。以布鲁金斯学会拉美研究中心主任凯文·卡萨斯为代表的不少美国智库都认为,拉共体的成立是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又一次失败。

  中国与拉共体颇具渊源

  拉共体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美洲地区组织,成员国也多属于第三世界阵营。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立国以来,与第三世界国家向来亲近。但由于加勒比海诸国在地理上更接近美国,中国在拉丁美洲的“立足第三世界”策略一直未能实行。古巴因于1959年卡斯特罗建立共产政权后,与中国有了共同的政治体系,在1960年9月28日与中华民国断交后,于同年12月28日与中国建交,成为首个与中国建交的加勒比海联盟成员国。自1971年中美关系转好后,美国已有迹象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加勒比国家联盟成员中的墨西哥、圭亚那、委内瑞拉、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和巴巴多斯于70年代开始与中国建交,皆早于美国与中国建交。此次习近平访问的第二站哥斯达黎加也于2007年与中国建交。哥斯达黎加是唯一为了与中国建交而与台湾断交的中美洲国家。

  在观察人士看来,目前世界经济将陷入低迷期,对于拉美而言,欧美经济的徘徊不前,外部需求将会萎缩,中国的贸易需求和投资将拉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加勒比共同体秘书长埃德温·卡林顿说,加勒比国家需要加强同中国的合作,欢迎更多的中国商人和公司前往加勒比地区投资。

  近年来,中国和拉共体的经贸合作也在不断深入。在1997年5月举行的加勒比开发银行第二十七届年会上,中国被接纳为加勒比开发银行成员国后,1998年5月,中国首次以加勒比开发银行正式成员国的身份出席该行第二十八届年会,受到各成员国的热烈欢迎。2004年,“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的成立,为扩大中国同加共体成员之间的互利合作提供了平台。此后,中国政府宣布将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巴哈马、圭亚那、多米尼克、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和格林纳达列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中国游客的到来给该地区的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带动当地旅馆、餐饮、金融等行业的发展。2008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建设中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拉美国家的积极响应。双方务实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415亿美元,中国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据中国官方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拉美黄皮书指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产生的贸易融资缺口为中拉金融合作提供了契机,双方积极探索以“贷款换项目”、“贷款换资源”及“货币互换”等新模式推进金融合作。资料显示,在2011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与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宣布,未来3年将向加勒比国家提供10亿美元优惠贷款和10亿美元基础设施专项商业贷款。现任中共政治局常委、时任中国副总理王岐山还在此次论坛上为今后3年双方合作提了6项政策举措:加强金融和投资合作、加强能力建设合作、加强环保和新能源合作、加强文化教育卫生合作、加强贸易和旅游、合作加强农渔业合作。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预测,到2014年,中国可能取代欧盟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现在美国仍是拉美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拉加经委会也曾发表文章称,拉美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很大收益。文章透露,由于中国需求增长的贡献,拉美地区在2002年至2008年间获得了420亿至750亿美元的收入。

  此外,埃菲社援引拉美和美国学者的研究报道说,中国通过并购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已成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国,中国因素成为这一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在拉美的投资促进了拉美的“整体转型”。

  据查,中国国家元首对拉美的访问,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1990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对墨西哥、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和智利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对拉丁美洲地区的首次访问。1997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了墨西哥;2001年,他对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古巴、委内瑞拉和巴西进行了访问。胡锦涛于2004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访问拉美。2009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了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等国;2011年,他又访问了古巴、乌拉圭、智利。2012年,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了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和智利。

  绕着美国走 奥巴马干着急

  重新梳理中国新一届政府外交攻势会发现,3月,习近平第一次出访,选择了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并在德班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这一站,习近平同普京建立起了“准同盟”关系。而后,李克强首次出访锁定了印度、巴基斯坦、德国和瑞士,这一站,凭借“两大文明,两大市场,两大新兴经济体,两大邻国”,以经济敲开印度大门。此外,5月期间,李源潮对阿根廷和委内瑞拉两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国务委员杨洁篪访问蒙古国,王毅访问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

  再加上此次习近平的拉美三国行,据中国外交部就习近平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并赴美国出席中美元首会晤的有关情况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透露的信息,习近平还将在特多与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巴哈马、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圭亚那、苏里南、牙买加等加勒比建交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综上,这一系列外事访问勾勒出中国正积极编织同周边、大国、发展中国家的全方位的外交经纬。而这其中,就是没有美国。难怪奥巴马要着急,等不到原本将在9月份 G20峰会上的会面,将习奥会提前到6月。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2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3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4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5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