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纽约时报:邓小平乃“政治奇才”

www.creaders.net | 2014-08-21 09:39:54  侨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97年2月20日,邓小平逝世次日,《纽约时报》刊文点评他的一生,赞其为“政治奇才”。

  文章称,纵观整个20世纪,恐怕没有人的政治生命比邓小平还长。他既不是学者,也不是诗人,但他是位实干家,专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不受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羁绊。

  1978年,历经风雨后,邓小平执掌中国最高权力。彼时,他74岁,由于年事已高,在外界看来,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似乎仅是这个国家的过渡之需。但事实上,他统治了一代人。

  在掌舵中国后,邓小平很快就把中国扭回到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上。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的实际收入开始翻倍。很多中国人看上了电视、聊上了电话、用上了洗衣机。农村人口与饥饿作斗争的现象亦大大减少。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繁荣,彻底提高了12亿国民的生活水平。预计到下一个1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跻身世界第三,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译者注)。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似乎对邓小平为他们创造的20世纪以来中国首个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而心存感激。也正因此,邓小平的领导人地位无可争议。

  事实上,邓小平早年游历西方的经历使得他的战略眼光更显开阔。1979年1月,他告诉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中国需要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他同时告诉美国商人,中国需要他们的资金和技术。

  在所有变化中,经济结构重组是重中之重。当时的中国人迫不及待,还未等新政策出台,便纷纷“下海”。农民开始养鱼、养虾、种水果,新兴的市场活跃在每个小镇。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民也不再种地,转而加工日常物件,比如玩具、烟花爆竹、服装等。

  总之,拿之前任何一个标准来衡量,农民们都富起来了。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盖新房,这一热潮也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

  而在工业改革领域,邓小平的起步显得较为谨慎,他选取了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带试点经济特区,相应的税收补贴政策吸引了香港的制造业巨头前去投资。

  1991年,苏联解体,这似乎使邓小平坚信,防止由中共执政的中国重蹈覆辙的最佳途径是经济增长。

  “少说话,多做事。”邓小平这样告诫中共党内的其他同志。他这么说,意在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具体行动上来,以促进经济增长。

  “要让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最终相信(社会主义),最终靠的是我们国家的发展。”邓小平在1991年底强调,“如果到本世纪末,人民的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那样可以唤醒他们一些。到下个世纪,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我们可以跻身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行列,那样就会让他们相信(社会主义)。到那个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由衷地意识到自己当初搞错了。”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 Stapleton Roy)曾于1949年亲眼目睹中共接管南京,那时他还是一名少年。他在接受一次采访时称,“如果你回顾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这150年,不能回避的一个结论是,过去15年(1982年至1997年)是近现代中国所经历过的最好的15年。”要知道,中国的贫困已持续太久,亟需改变。

  而在生活中,邓小平和夫人卓琳育有5个子女,她陪伴丈夫挺过了重重难关。

  最小的女儿邓榕在其父亲的传记中这样写道:“在孩子们眼中,爸爸内向寡言。但与老朋友和老同事相处时,他却很健谈,声音也很洪亮。”

  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邓小平自谦道,“感谢你大老远跑来看望一个中国老头子。”可见,邓小平的形象并非总是严肃的。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