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十二届中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习近平自9日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开启“扶贫攻坚”的关键词之后,再次强调这一主题。这对于将扶贫确定为重点工作的青海省省长郝鹏来说,有可能是其仕途上的又一次转机。
在历年的两会上,最高领导人参与哪些地方代表团的审议,有着非常细致的考量。有分析认为,今年两会开始后,习近平参与政协民建、工商联和上海代表团的审议属于“例常性动作”,3月7日参与黑龙江代表团的审议在某种程度上是其真正的第一站,关键词是“振兴东北”。8日,习近平参与湖南代表团审议,开启了“精准扶贫”的关键词;紧接着10日参与青海代表团的审议,其着眼点应该还是扶贫。
值得注意的是,青海省长郝鹏自两会开始以来,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扶贫是青海的重点工作,在青海代表团的记者会上还特别用了“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决心、有举措、有保障”来形容青海的脱贫攻坚情况。
除了锁定扶贫,习近平此行也被赋予了另一层深意,尤其是其中透露出某种人事方面的信号,颇耐人寻味。特别是对省长郝鹏来说,也许正在迎来仕途上的机遇。作为中国省部级地方大员中仅有的几位60后,郝鹏在陈敏尔、陆昊、苏树林等人的“光环”下显得有些“低调”,但他特别的仕途经历让他在这群“政治明星”当中具备了独特的优势。郝鹏一直在西北边疆省份升迁,历任兰州市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政法委书记,直至青海省省长,被认为是“边疆派”的干将。
所谓“边疆派”,实际上是大陆坊间对于在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省份不断升迁,从而受到中央重视的地方官员的统称,今天的胡春华、张春贤、赵乐际、秦宜智都属于这种情况。胡锦涛正是在1987年拉萨发生骚乱后,临危受命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平定了局势,从而进一步得到邓小平的赏识与肯定,并在5年后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当然,抛开并不严谨的派系论调,有分析认为中央层面对这些“边疆派”充满信任的最关键原因,是这些能扎根边疆的官员能耐得住寂寞,符合中共对于地方官员的一贯要求,因此也更乐于重用他们。再加上这些地方宗教和民族的特殊性,以至于边疆省份的地方首长都被认为是“权臣”,相较于其他省份更受外界重视。郝鹏身上的经历,让他天然拥有了一个较高的“起评分”。
除了“边疆派”的标签,郝鹏主政青海两年多来,交出的经济答卷成绩不俗。青海近两年的GDP增速保持在较高的区间,2014年在31个省级行政区的GDP增速榜上排进前十。2015年在整个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青海的GDP增速依然保持在“上半区”,这对于一个人口少、自然环境恶劣、工业结构不完备、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来说,颇为不易。
现在,郝鹏将扶贫攻坚作为青海的主抓工作,这与习近平重视扶贫的理念十分契合。其实自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扶贫攻坚”就成了中国十三五时期的中心任务之一,习近平更是在多个场合强调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很快,包括山西、四川、江西、贵州等多个省份都将扶贫工作放在显要位置,甚至连广东都高喊扶贫,被相当多的评论人士解读为“看齐习核心”的政治表态。
不过,青海作为贫困发生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更是一种必然选择。习近平在两会上的“扶贫第二站”选择青海代表团,也足见中央对于青海扶贫工作的重视。这对于郝鹏来说,是一次展现才能的机会。如果他能在扶贫攻坚与经济工作上双双出成绩,无疑将给高层留下深刻印象,增添其仕途晋升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