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讀者網 > 中國瞭望 > 正文  

毛澤東開會大談吃狗心得

www.creaders.net | 2016-06-23 18:34:27  騰訊 | 0條評論 | 查看/發表評論

  隨着2016年廣西玉林荔枝狗肉節的開幕,有關吃狗肉的話題,又一次成為輿論焦點。

  商周時代,狗肉是周天子宴會上的佳餚;隋唐之後,狗肉在北方的地位逐漸沒落

  1、吃狗肉曾是一種貴族特權,秦漢時期最為流行,很多人以屠狗為生

  狗作為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遠在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前),就已成為人類狩獵時的助手。在中國大多數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上,都有破碎的狗骨頭被發現,如河北磁山遺址出土的狗頭顱骨和下領骨被人類敲砸過,就是人類吃肉時留下的痕跡。①由此看來,在狗最初成為“人類朋友”的時候,已無法避免死後被吃的命運。

  進入文明時代後,豬、牛等和狗一同被列為“六畜”。由於狗具有便於餵養、繁殖力強、容易宰殺等特點,吃狗肉變得日益普遍起來。②商周時期,狗肉還是一種只有貴族才能享用的食物,出現在周天子宴會的菜單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原有禮制無法維繫,普通人也開始吃狗肉。戰國刺客聶政、高漸離,以及秦末的樊噲都當過“狗屠”,靠殺狗為生,說明當時市場上已有狗肉賣,能較輕易地買到。

  秦漢是中國人吃狗肉的鼎盛時期,一歲左右的小狗最受歡迎,吃法多種多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簡書上,有犬羹、犬脅炙、犬肝炙等名目。這時吃狗肉的主力是中原人,狗的產地也集中在長安、魏郡、洛陽等北方地區。

  2、隋唐時期,狗肉在北方成為一種低賤食物,南方開始盛行吃狗肉

  魏晉以後,游牧民族大規模南遷,他們一方面較為愛惜獵狗,另一方面不斷擴大養羊業,促使中原人的吃肉習慣逐漸發生改變。從隋唐時期起,上層人士的主要肉食已是豬羊肉,而將狗作為寵物了,如蘇東坡曾質問殺狗者,狗“死猶當埋,不忍食其肉,況可得而殺乎?”下層百姓不同,他們很少有吃肉的機會,需要靠病死、老死的狗解饞,視狗肉為一種物美價廉的肉食。③久而久之,上層人士越來越不屑於吃狗肉,狗肉成為一種低賤的肉食,普通人也只好接受“狗肉不上桌”“關門吃狗肉”的規矩了。

  狗肉在北方沒落的同時,卻成為南方佳餚。魏晉時中原人為躲避戰亂,紛紛南下,帶去了吃狗肉的習慣。在嶺南地區,各個階層的人一概稱狗肉為“香肉”,留有“冬至魚生,夏至狗肉”的習俗,相信狗肉“性溫”,有所謂“御蠱”“辟陰氣”等中醫功效。④時至今日,中國南方也比北方更流行吃狗肉。

  後來雖然有宋徽宗因自己生肖是狗,下令禁食狗肉;滿族人忌食狗肉等事,但都沒能消滅吃狗肉這個“小眾愛好”。古典小說中,生活在宋朝的魯智深、濟公愛吃狗肉。康熙年間,耶穌會傳教士利國安在給朋友的信中還說,“中國人在集市上也賣馬肉、母驢肉和狗肉。”⑤差不多同時代的鄭板橋就很喜歡吃狗肉。

  近代以來,吃狗肉的人日益減少,但毛澤東、周作人等狗肉愛好者長期存在

  民國時一些地方對於吃狗肉也有禁令,但所基於的是衛生原因。如在廣東地區,政府曾明文規定,“狗肉燥烈,對於衛生,極為不合”“宰食狗肉,向干禁例”,故“於夏至日,督員嚴行巡查。如有故違,定必拘案究辦”。⑥這種禁令其實影響有限,至1936年還有人在《北平晨報》發表文章,稱“只有兩廣人才懂得狗肉的異香美味”。

  即使對於文人來說,吃狗肉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1942年1月,茅盾、鄒韜奮、胡風、胡繩等文化名流離開香港,途經廣東,受到中共東江游擊隊的招待。茅盾回憶,當時游擊隊領導人曾生“抱歉地說,弄不到好菜,可是有狗肉”,問他們是不是吃。茅盾等人此前都沒有吃過狗肉,但“這時一聽說,大家便不約而同笑着叫好”。對這一餐狗肉,茅盾評價說,“真吃得痛快”“覺得比什麼八大八小的山珍海味更好”。⑦

  毛澤東也是著名的狗肉愛好者,他任紅四軍政委時,在福建新泉一個赤衛隊員家裡,吃了一頓“燜狗肉”,並說“狗肉是御席‘八珍’之一,是肉中之王……其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都是其他動物無法比擬的。”紅燒狗肉是毛澤東的最愛,1958年他在廣州開會期間,就“吃紅燒狗肉,裝在瓦缽內”。毛澤東還曾拿吃狗肉和自我批評類比,對趙超構說,“沒吃過狗肉的人,都怕吃狗肉;吃過了狗肉,才知道狗肉香。不習慣於自我批評的人,總覺得自我批評可怕。習慣了,就會感到自我批評的好處了。”⑧

  結合1951年,周作人在《吃狗肉》所說“我只可惜中國古代吃狗肉的習慣中斷了”“假如有作坊里棧養肥壯的黃狗,我想那就不成問題,大家不妨買了來吃”,可知在民國以後,吃狗肉確實不太常見了,以至毛澤東、周作人需要鼓勵人們去吃。

  現代人要如何面對吃狗肉這件事?可以參考以“談吃”聞名的梁實秋的觀點

  從歷史來看,中國人吃狗肉確實算的上是一種“傳統”,雖然後來吃的人越來越少,但也並非因為“狗是人類的朋友”或狗是“伴侶動物”。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說,歐洲人、美國人都認為“寵物不好吃這一點是不證自明的”,其實“被視為寵物的那些動物最終照樣會落入其主人的胃裡(或者經過其主人的同意,落入其他人的胃裡)”。至於西方人為什麼不吃狗肉,他給出的解釋是,“並不是因為狗是他們最喜歡的寵物”“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作為食肉動物的狗是一種無效的肉食資源。西方人有很豐富的其他動物食物來源,狗活着的時候能夠給人提供很多遠遠超過狗肉和畜體價值的服務”“相比之下,吃狗肉的文化一般都缺乏大量可供選擇的動物食物來源,狗活着的時候所提供的服務不足以超過它們死後所提供產品的價值”。⑨中國人吃狗肉的歷史很好地為這一理論提供了註腳。

  那麼,作為一個現代人,要如何面對吃狗肉這件事呢?以“談吃”聞名的梁實秋,有一篇名為《狗肉》的散文,開篇第一句就說“我沒吃過狗肉,也從來不想吃”。在他看來,“士各有志。愛吃狗肉者由他吃去,不干別人的事。西方人以為狗乃人類最好的朋友,一聽說中國人吃狗肉,便立刻汗毛倒豎,斥中國人為野蠻”,是沒有區分狗的種類,那些“菜狗”原本就是供人吃的。其實,“殺肥狗與宰肥豬、宰肥羊無異,我看不出其間有什麼文明與野蠻之別。有人不吃豬肉,有人不吃羊肉,有人不吃狗肉,各隨其便,犯不着橫眉怒目。”⑩這或許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態度。至於極端愛狗者,也應該嘗試通過推動立法去達到禁絕狗肉的目的,而不是公開搶狗、砸店。當然,為禁食狗肉而立法,至少本文作者是不贊同的。

  注釋

  ①③劉朴兵:《略論中國古代的食狗之風及人們對食用狗肉的態度》,《殷都學刊》2006年第1期;

  ②王慶新、鄢明玉編著:《衣食住行話由來》,中國商業出版社1992年,第102頁;

  ④鄒衛東:《嶺南食狗習俗考》,《廣東史志》2000年第1期;

  ⑤《利國安神父致德澤亞男爵先生的信(摘要)》(1714年6月26日於福建),《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2》,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19頁;

  ⑥鄭洪:《嶺南攝生錄》,南方日報出版社2014年,第200頁;

  ⑦茅盾:《脫險雜記》,見於《毛澤東訪問記》,長江文藝出版社1990年,第352頁;

  ⑧鄭伯亞:《啟示:訪毛主席在上海的三位知識分子朋友》,新華社編《多彩的年輪:新華社記者筆下的上海改革開放》,百家出版社2001年,第133頁;

  ⑨(美)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山東書畫出版社2001年,第193-199頁;

  ⑩梁實秋《狗肉》,見於《雅舍小品》。(作者楊津濤)

   0


熱門專題
1
四中全會
6
美伊衝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戰
7
以伊戰爭
12
洛杉磯大火
3
川普
8
何衛東
13
敘利亞
4
萬維專欄
9
AI
14
苗華被抓
5
俄烏戰爭
10
中共兩會
15
美國大選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