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岸的低迷氛围中,蔡当局决定放弃继续研发“云峰”中程地对地飞弹计划,意在降低两岸武装对立,释出和平“善意”,其立意不能说不是正面的,但在政策上,采“不做什么”,而不是积极的“要做什么”,其效果及作用可想而知。在此事上,蔡当局错把“武备的效用”当“武备的使用”了。
在现代战略中,最能彰显武备效用的即是“吓阻战略”,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强大的武备力量,迫使敌对方改变或修订其战略意图;若此力量不足以达成上述战略目标,且又不能容忍敌方的战略意图存在,进一步的作为即武备的使用,亦即发动战争。
在未发动战争前,“吓阻战略”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手段,以促进和平演变。其关键在主动者必须是强势的一方,着令对手认知若不屈从,付出的代价将是战争。而弱势的一方所能作为的是,敌人若发动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将超出其所能承受。
此一新闻并未引起大陆热烈的反应,仍呼吁两岸关系回到“九二共识”,这很容易从上述战略理论中得到解释,因为在两岸的战略环境中,此事占比微不足道。那为什么“九二共识”大陆视为两岸关系的基础,丝毫也不能改变呢?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本质在于敌对意识,其中虽有感情要素,但在文明社会中益增理性,因有理性的存在,敌对双方在意识型态上将更加坚持己见而难以调和,最后乃取决于战争。两岸关系的敌对意识本质上即“统、独”问题,它不仅存在于两岸间,基本上蓝、绿间的矛盾亦然。
然而国、共间在“统独”问题上可以调和,国民党承认“九二共识”,故中共能一面倒地支持国民党。但从战略理论看,民、共的“统独”意识则无解。对蔡当局而言,“九二共识”不但是未完成的答卷,也是最后机会。因为在“统、独”光谱上,“九二共识”是两岸的“中程协议”,这是台海危机后,维持台海和平的重要支柱。
蔡当局若仍认不清什么是战略上的善意?认为坚持妳的意识型态,可主导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而无视化解敌对意识的重要,意图取巧,只采取无甚战略意义的善意以为因应,最后必以战争为终结。(作者为台湾中华战略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