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炒作习近平与张志军矛盾极不智

www.creaders.net | 2017-03-09 23:11:40  旺报社评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我方"决策高层"匿名在媒体放话,批评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等于在原已诡谲不安的两岸关系又投下震撼弹。大陆涉台权威人士很快做出回应,提醒民进党政府不要误解、误导、误判,把两岸关系推到危险边缘。

  国台办是大陆国务院两岸问题主管机关,也是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办公室,作为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涉台事务办事机构,拥有执行大陆对台大政方针的法定职权。国台办在执行层面虽拥有完全的执行和协调自主权,但在政策目标和方向上,却不能自行其事。换言之,在大陆体制下,国台办是政策执行单位,并没有决策权。

  当前民共之间并无沟通管道,且互疑很深,我方"决策高层"却指责国台办主任不了解高层对台政策意图,不知依据为何?

  "决策高层"可能有外人不知的情报来源,或拥有足够资讯做出判断,国台办也许在"两岸一家亲"政策落实上做得不够好,但匿名"决策高层"以人身攻击方式指责国台办主任,甚至挑拨其与大陆最高领导层的关系,仍然让人困惑难解。毕竟张志军在人大会议期间的发言,仅说"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这是大陆官方反独促统的一贯立场,并没有提出"武统"威胁性用语。

  一般来说,大陆在正式场合宣示己方立场,台湾如果不能接受,通过由总统府发言人或陆委会表达立场作为反制,这次由行政院长林全和陆委会发言人做出批评还不够,还用匿名放话形式再做更进一步的批评,背后原因值得推敲。

  两个可能,一是推卸责任。两岸关系深陷泥淖,官方互动停摆,两岸交流衍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蔡政府背负了巨大舆论压力,但蔡政府确定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尚无转圜空间。随着时间推移,蔡政府的压力只会更大,既来自舆论的质疑,更重要的是,产业界要求推进两岸交流的声浪此起彼伏。

  蔡政府要拼经济,但无论新南向政策、"5+2"新创产业或扩大公共投资,都很难迅速取得效果。但两岸紧缩对旅游业、科技业等领域企业家以及农渔民造成的损失却是现实、与日俱增的,若不给业界一个清楚的交代,蔡政府将累积更多民怨,最终可能导致抗争烽烟四起,这当然是蔡政府不可承受之重,因而想方设法将两岸关系趋冷责任推给大陆。

  另一方面,蔡政府希望直接与大陆最高领导层对话。自从蔡总统胜选以来,无论是她本人还是涉陆事务高层,都不断放话说国台办的言论不能代表大陆最高决策层的意见,甚至炒作张志军主任即将去职的新闻,彷彿最了解大陆对台政策的不是台办而是蔡办,希望创造机会绕过国台办直接与习对话。

  但国台办是涉台主管机关,两岸官方互动又岂能绕得开。马政府时期两岸能够实现最高领导人会晤,是历经一轨、二轨接续协商,不断累积互信才能实现。蔡政府可能迷信李扁时代密使模式,认为两岸僵局只有通过蔡习会的直接对话才能化解。最近一年两岸确实也有人奔走倡议蔡习会,但李扁时代若干两岸掮客混淆视听,造成两岸相互误解,殷鑑不远,两岸有大路可走,为何独厚旁门左道?

  民共之间全无互信,蔡政府不思双方根本分歧所在,想方设法释出善意、累积互信,却匿名指责国台办负责人,看在大陆领导人眼里,恐怕只会加深对民进党的不信任。"决策高层"的险棋对两岸关系的改善,只会产生南辕北辙的功能。讽刺的是,这位决策高层却声言,蔡政府对陆方一直抱持最大的善意,秉着不挑衅、没有意外的原则处理两岸事务,对照其对张志军的人身攻击,显然是一幕荒诞剧。

  两岸关系的机会之窗仍未关闭,习近平十九大的报告会是第二任期政策白皮书。蔡政府应在十九大前提出大陆可以接受的两岸关系定位新论述,将可以为台湾争取到更好的和平发展空间,切莫继续演出荒诞剧,逼迫对方把两岸和平机会的窗户锁死。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视频疯传 中共牛皮又吹破了
2 “保命要紧” 一尊荒唐事被扒
3 美国3商品必涨价
4 组织亲巴勒斯坦活动 传UCLA中国学生被吊销
5 腾讯突然出现大量六四内容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