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黄清龙:两岸关系的第三种选择

www.creaders.net | 2017-07-11 15:12:42  中时电子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抗衡"或"扈从"是国际关系研究上,小国与大国出现主权冲突时,如何进行政策选择的课题。1997年政治学者吴玉山曾以此提出解释台湾大陆政策的理论架构,虽然过了20年,对照当前两岸关系演变,仍有其前瞻性。

  根据吴玉山的理论,两岸关系存在着两个最大特性──权力的不对等和冲突的主权要求。所谓权力的不对等,是指台湾小、大陆大,台湾在军事和经济上明显地落后于大陆,由此延伸而来的国际环境对台湾的大陆政策产生制约。同时,大陆一直把台湾当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台湾有着主权要求。由于这两个特性同时具备,使得两岸关系存在巨大冲突。

  历史上像台湾和大陆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几乎所有庞大帝国周围的国家,他们和帝国的关系都是处于权力不对等关系,也存在一定的主权冲突。而在现代国际关系当中,芬兰和前苏联则是最好的对照例子。

  在权力不对等和大国对小国有主权要求的情形下,小国就只能在抗衡或扈从两者之间做选择。前者是指小国藉由增强本身的实力或是透过联盟运用外力来抗拒大国施予的压力。后者则是小国单方面地限制本身的行为以避免和大国的核心利益冲突,从而保持和大国之间的和缓关系。

  根据上述理论架构,观察过去20多年两岸关系发展脉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台湾对于中国大陆只有抗衡和扈从两种选择,这是客观结构下必然产生的结果;二、在两岸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程度仍有差异和差距下,台湾会倾向于抗衡而非扈从,包括维持现状对北京来说都是一种抗衡;三、如果美国持续强大,并支持台北对抗北京的压力,则台湾的抗衡选择会更为明确。

  但因台湾已经是个民主社会,内部有不同的政治团体和政治势力,分别主张不同的大陆政策,有些偏向抗衡,有些偏向扈从。这些政治势力的起伏消长,反映了台湾社会受到经济和国际因素影响后所呈现的状态,选民则透过民主选举对各政党的大陆政策产生制约。台湾历经3次政党轮替,绿营趋向抗衡、蓝营倾向扈从的态势至今没有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当大陆越来越强大、台湾越来越弱小,以及美国越来越无心支持台北对抗北京的压力时,台湾对大陆的抗衡与扈从态势也将跟着消长。近来绿营出现"亲中、知中、友中"的呼声,以及柯P藉助两岸城市论坛另辟蹊径,正反映了这样的变化态势。

  当中还有两个关键因素不能忽略,就是大陆的经济能否持续稳定成长,以及中共体制变革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大陆对台湾的主权要求不会改变,两岸权力不对等的结构也不会改变。因此,台湾的选择相对有限,但可以借鉴芬兰模式

  芬兰曾是俄罗斯的一部分,1917年才脱离其统治。冷战时期,芬兰与苏联签署多份条约,规定了芬兰对苏联的义务与限制,包括不能加入与苏联敌对的联盟,不能让外国部队进驻或设置军事基地,在国际争议中不能与苏联作对,以及不能出现反苏联的媒体宣传与教育灌输,藉此换取苏联容许芬兰的独立存在。对台湾来说,如果不接受一国两制,这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保命要紧” 一尊荒唐事被扒
2 美国3商品必涨价
3 组织亲巴勒斯坦活动 传UCLA中国学生被吊销
4 腾讯突然出现大量六四内容
5 视频疯传 中共牛皮又吹破了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