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印两国外交部相继宣布结束洞朗对峙。这场由印度率先挑起的旷日持久的军事对抗,最终以印度方面主动撤军、中国实现最初的诉求的局面而告终。
回顾中印洞朗对峙72天的此起彼伏的拉锯战,北京自始至终保持着克制的外交姿态。对峙曝光伊始,北京即要求“印方尊重边界条约规定,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立即撤回越界的印边防人员,维护好中印边界锡金段的和平与安宁”。
7月底,在中印双方同时增加数千边境兵力,对峙演变为武装冲突的几率陡增之际,中国外长首次表态仍呼吁“印度老老实实退出去”。直到28日中印突然达成结束对峙的共识,中国仍然保持“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论调。
相比印度方面“已做好应对任何挑衅的军事准备”、“不惧两线作战”的强势挑战言论,北京应对洞朗对峙的姿态相当克制。然而,北京处理外来主权挑衅的“逆来顺受”的方式,却被外界视为软弱,认为北京好欺负。不少国际观察者将中国的克制当做软弱让步来看待。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印度观察家基金会资深学者约什(Manoj Joshi)的话称,双方在金砖峰会之前迅速结束了此次僵局,这表明印度顶住了来自中国的压力,并迫使北京作出让步。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梅德卡尔夫(Rory Medcalf)表示,中印双方都称在洞朗获得了胜利,但是如果中国的道路建设停止了,那么印度赢得了这一回合。印度2017年的所作所为,以及日本2013年的所作所为都表明,对中国的反抗会导致北京的退让。 就连中国国内的一些观察人士也抱怨,北京在应对与印度的军事对峙中表现不够强硬。在一些社交媒体上,不少声音认为北京克制的表现,加深了中国软弱的国际印象。
的确,印度擅自进入中国边境一侧,中方除了多次严正交涉之外,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清场,这可能是中国国内不满的主要原因。因为中国政府宣称印度是非法入侵,但却没有对入侵者采取应有的措施。自己的国土被他人以“莫须有”的名义占据72天,入侵者却没有受到惩罚,中国民众的名族主义情绪自然难以接受。
其实,在崇尚实力政治的自助国际体系中,排斥使用实力(经济制裁和军事打击)的思路显然不符合国际实践经验。中国不使用实力某种程度上难免被认为对自己的实力没有信心,是软弱的表现。这也是中国不断遭受他国挑衅的原因所在。
印度主动挑起中印洞朗对峙,在印度国内骚乱愈演愈烈之时,印度主动撤退。显然,中国会被认为自始至终都是被动的。尽管中国的处理方式不被认可,但结束对峙同意撤兵,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已经是最好的选项了。 一方面,长期对峙下去对中国没有好处,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开战打算,毕竟把十多亿邻居变成自己的敌人非常不利于中国的地区战略。再加上,美日摆明了是想让印度当棋子、如果中国与印度爆发冲突正中下怀。因此,中国的克制确实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