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显极地雄心!中国商用飞机首次降落南极

www.creaders.net | 2017-12-19 09:16:00  英国广播公司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媒体报道,本周该国首架商用飞机到达南极,将22名幸运的游客带到了这个新奇的目的地。

  这次旅程被称为里程碑。真是这样吗?对于中国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雄心,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第一次吗?

  这次旅行将选定的一些游客从香港带到南极,被中国报纸称为该国南极旅游项目新时代的开端。

  这次旅途先飞了15个小时到南非,在开普敦加油,再飞5.5个小时到南极,又飞了五到六个小时到南极点,降落在2500米的冰雪跑道上。

  中国的旅行社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称这意味着中国游客不再需要通过外国旅行社预订前往南极。

  但这真的是第一次吗?

  事实上,从开普敦开始的旅程是由南极旅行公司“白色沙漠”(white desert)组织的,该公司定期提供这样的旅行。

  这意味着,这次旅行实际上是一家中国旅行组织者与在南非的公司合作。

  为什么要去南极?

  搭乘飞机前往南极是一个例外,而不是常规。几乎所有的游客都是乘船到达,通常是从阿根廷最南端的港口乌斯怀亚(Ushuaia)出发。

  另一个选择是从新西兰出发,那些对关于历史的行程感兴趣的人通常会选择这条,例如重寻著名的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Sir Ernest Shackleton)的脚步。

  “旅行时长有不同,可以是6天到三周,甚至更长,”旅行运营商BackTrack Adventures的利恩·弗拉纳根·史密斯(Leanne Flanagan Smith)对BBC表示。

  为什么人们想去南极旅行?史密斯说,原因很多。

  她说:“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人生目标清单上的一件事——这是他们的第七大陆,他们想要去看看。其他人是为野生动植物而来,但他们最终被冰雪和壮丽的景色打动、震撼。”

  旅行季节是南极的夏天,从11月到3月底。价格如何?最便宜的行程也需要5000美元,这需要乘船从乌斯怀亚出发,你还需要支付前往阿根廷的机票。

  南极能承受大众旅游吗?

  总体来说,游客的数量在增长。

  自2007-2008季度游客数字达到46,265人的历史新高后,游客数量随后因全球经济危机下跌。

  在过去几年,游客数量再次持续上升。上个季度44,367名游客到访南极,预计数字将继续上升。

  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行业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ntarctic Tour Operators)是为促进旅游业安全、环保而成立,并且与南极条约缔约方紧密合作。南极条约缔约国有50多个,共同管理南极大陆。

在南极,游客不能离企鹅太近

  该协会的阿曼达·林恩(Amanda Lynnes)对BBC表示,南极可以承载更多游客,“但关键是持续监测”。

  林恩说,旅行社正遵循该组织制定的严格准则。

  例如,在任何时间任意着陆点,都不能有超过100人在岸上。

  只要登陆就必须遵守严格规定,这些规定甚至会指明你能多靠近一只企鹅。

  有何地缘政治意义?

  “这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阿德莱德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刘能冶博士解释说,“这与大环境下中国更积极地参与南极事务相符。”

  中国游客已经是第二大的游客群体,仅次于美国。

  近年来中国游客到南极的数量大幅增长,从2008年少于100人增长到2016年的3944人。

  “中国媒体将其形容为中国游客首次通过中国运营商去南极旅游,”刘能冶说,“当然这十分昂贵,但也展现出中国对该地区的兴趣增长。”

  自从2013年开始,中国已经极地地区作为该国新的战略边界之一,显示出其背后强烈的政治意愿。

  最近一次中共代表大会中,中国新的五年计划明确提出,政府想在极地探索项目中投入巨资。

  “最终,中国的雄心是,他们能提出自己的计划,影响两极地区的治理,”刘能冶说。

  尽管中国出现了这个飞往南极的行程,大多数中国游客还是走普通的路线,从南美乘船到南极。

  事实上,只有1%的游客飞往南极大陆的内部。

  “一架飞机将你带到南极,然后另一家飞机继续带你前往真正的极点——这些真的只是为那些有愿望清单的准备的,那些想在南极打卡并且能承受起费用的人,”史密斯说。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