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桌佳肴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
曾经一度在台湾的外省菜肴开始走味,但是自从来自对岸的配偶越来越多之后,记忆中的老味道再度飘香。
1949年跟着国民党政府来台湾的除了"外省人"之外,还有江浙、京鲁、两湖等外省菜肴和小点心,原本是落难的异乡人赖以糊口的手艺,谁知后来落脚了,这些来自中国大陆各省份的菜肴也就这样在台湾生根。
物换星移、岁月不饶人,到了1980年代末,老一代的做不动了、新一代的没接班的意愿,雪上加霜的是"养生"观念盛行、食客开始讲究口味要清淡、少盐少油,曾经因为官场文化而在台湾一度盛行的一些外省口味逐渐变了味道。
没炸透的葱烧鲫鱼、色泽浅淡的元蹄、口味清淡的烤麸等菜肴取代了传统的家乡味,台湾的外省菜肴出现断层危机。头发花白、随着国民党来台湾的外省老人家们开始觉得找不到他们与家乡联系的那个老味道。
加上西式速食铺天盖地越洋而来,影响了新一代的饮食习惯,外省菜肴的没落和萧条似乎在所难免、老一代的馆子一家又一家地消失,老人家记忆中的味道好像是回不来了。
有的时候,越简单的菜肴却是最能够看出厨师功力。
舌尖记忆
但是在1990年代后期,一股以前想不到的生力军让外省菜肴开始能够重新找回老人家们记忆中的美味,这支生力军就是嫁来台湾的大陆配偶,最早的时候大陆配偶在台湾其实并不好过。
不少的陆配是跟着台湾籍丈夫到台湾定居,除了离乡背井之外、还要到一个没什么熟人或者朋友的地方。台湾虽然距离不算远但是回家还是不方便,所以这是需要很大的决心。
有的陆配到了台湾之后发现所嫁非人却因为居留问题不能离婚,要工作却受到法律的限制还得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但是锅碗瓢盘却带给了她们一个发挥的机会,为在台湾的外省菜肴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些陆配有的顶下了小摊、有的是开了小店,有的在家里可能是"远庖厨"的千金小姐,也硬起头皮、鼓起勇气、卷起了袖子挥舞起锅铲,和当年跟着蒋介石来台的第一代外省人一样,把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味化成了在自己在台湾生根立足的手艺。
在台湾本来并不陌生的上海菜开始回到"浓油赤酱、重糖艳色"的"正道",源自东北的酸菜白肉锅的酸菜也在陆配的加入之后,开始和以前一样考究了、久违不见的"西湖醋鱼"、"宋嫂鱼羹"等比较费工夫的菜肴重现餐桌。
如今在台湾要吃正宗新疆烤肉,也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看不到的细节
在两岸尚未开放往来的年代,要烹调记忆中的家乡味有可能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下了锅看不见、却在舌尖上确定料理身份的调味料或者是酱料,所以从一个角度讲,也许以前台湾的外省菜肴不见得"够正宗"。
例如花椒可以说是川菜的灵魂,但是来自四川的花椒当年是被列入禁止进口的"匪货",好的花椒在那个年代是被厨师视为舍不得用的珍宝,所以许多川菜菜肴只剩下辣味、而麻味却不足,但是现在因为陆配会回家乡找寻好料,使得台湾的川菜真正地"带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