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四事件发生的1989年,为支援北京示威学生而成立的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简称支联会),长期致力于平反六四民运、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工作。在六四事件30周年之际,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接受了多维新闻的专访。
采访中,邹幸彤表示,今年支联会的六四纪念活动除了六月四日当晚的烛光晚会外,还会引入许多新的模式,以让更多香港市民去了解这段历史,梳理整个事件的脉络,这包括一些香港社会运动的“前辈”带领年轻人去重走当年声援北京学生之路。
多维:六四事件发生至今已有30年,支联会长期以来一直在做一些致力于六四事件平反的努力,包括每年的六四纪念日当晚的烛光晚会、设立六四纪念馆等等。今年30周年,相比往年会有哪些不同?
邹幸彤: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基本的悼念仪式都还会在。会变的是在悼念的时间之外,怎么去说,或者去分析、梳理一下整个事件的脉络,以及所谓历史遗产。今年很大的一个活动,就是在台湾举办了一个座谈会,也算是梳理这么多年的一些纪念以及大家的一些分享等等。一些亲历者,当年的学生,以及学者参加了这个研讨会并进行讨论。
面对普通的公众,会多搞一些讲座、活动。针对一些年轻的朋友,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我们就会举办一个导赏团的活动,我们带他们走一走当年那些所谓的“前辈们”走过的路,当年是怎样去声援这个运动的,为什么突然整个香港那么热血沸腾地去做这个事情,没日没夜地去关注北京的学生运动呢?当时的气氛是怎样的?出现过什么样的评论?出现什么样的事情?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而且是找当年参与声援的朋友,带着小团,说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这些故事告诉给下一代。不仅可以线下去重走一遍当年的路,还有网上版本,人们可以在App里去了解那段历史。
今年还搞了另外一个比较新的东西,是一个叫“民运酝酿”的工作坊,我们觉得要记住一个民主运动,还要说它背后遗留下来精神也好,经验也好,里面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我们想去多说一点,所以就搞了这样一个工作坊。通过一个酿酒的过程来比喻整个民主运动酝酿的过程,要放什么样的材料,要什么样的温度,要什么条件,去搞一个民主运动出来。
多维:等于是种行为艺术?
邹幸彤:不完全是行为艺术,因为我们是招学员一起参加讨论的形式,最后也会有个产品出来,会是一个纪念六四的啤酒。我们这个活动6月1号会有最后的分享会,把酿好的酒拿出来大家分享,里面藏了什么东西,这样一个公开的活动。
多维:六四事件过去已经30年,而在这30年的时间里,中国依然发生了大量的人权事件,这些元素在过去纪念的六四烛光晚会上都有所体现,比如刘晓波的去世等。这也丰富了六四烛光晚会的内涵与意义。但另一方面,外面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是因为时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少去关心六四事件本身,所以才会将这些元素加入到六四烛光晚会,你是怎么看这些观点的?
邹幸彤:如果说动机的话肯定不是这个。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每年加的这些东西,大家知道的很少,有兴趣的更少,比六四更少。比如说我们整个晚会直接讲六四可能大家都明白这个是什么东西,都会有共鸣,会感动。你刚刚说那个,他不认识的抗争者,他可能听完就算了,我们觉得这还是要说,这是发生在现在的抗争,我们想要把这些信息都带给香港的朋友,就算你不了解,不熟悉,我们就做这个渠道,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比如说,我们会去说因为参与雨伞运动被捕的朋友,那些东西你不说的话,大家就不会知道,你说了,可能大家慢慢就有个概念了,但那个东西会让大家更加享受,或者喜欢这个晚会吗?不一定。因为我们第一次说的时候,台下根本没有人知道我们说那个人是谁,所以动机肯定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