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中央军委再度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晋升上将,十位将领获晋升。内地现有的军衔制度是自一九八八年恢复,而后时隔五年直到一九九三年再第二次晋升上将。自一九九四年起,开始规范化,基本固定为逢双年晋升。至二○○六年再度生变,频率缩短为每年一次。
但去年这一沿袭了十多年的惯例被打破,首次没有晋升上将。这一变化有其内在原因。由于从二○一五年至二○一六年进行大规模军改,加之中共十九大换届,军委架构调整,大批岗位被裁减,许多新提拔的将领又资历较浅,造成了上将晋升的断层。
按照数十年来的"四加二"规则,晋升上将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需要中将军衔满四年,二是担任正战区级职务满两年。但中共十八大之后,伴随军队强力反腐、人事洗牌和体制改革,这一规则被打破。一方面,有些由郭伯雄、徐才厚提携的前朝将领,由于"带病",虽符合条件而得不到晋升;另一方面,不少军中新贵超常规上位。
比如,现任军委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苗华,二○一五年在海军政委任上晋升上将,当时中将军衔仅三年、正战区级仅一年。速度最快的是现任陆军司令员韩衞国,二○一七年在中部战区司令员任上晋升上将,中将军衔仅两年、正战区级仅一年,等于在原有规则基础上"打五折"。而这几人清一色都是出身原南京军区的东南子弟兵,突击提拔无疑是为了卡位,稳定军中新局势。
而今年新进的十位上将,基本都满足原本的"四加二"规则。这从侧面说明,对军队的掌控已较稳固,制度趋于常态化,毋须再超常规调整。从分布来看,经过此次晋升,五大战区的司令员、政委共十位主官,已有七位上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的十二位主官中,则有十位上将,只有火箭军司令员周亚宁、战略支援部队司令员李凤彪尚是中将军衔。
李凤彪刚刚提升新职,欲晋升还需再等。至于周亚宁,他与空军司令员丁来杭、海军司令员沈金龙资历相当,且都在二○一七年中共十九大前夕执掌相关军种,已经两年。此次周亚宁未能晋升上将,或许是目前现役二十六位上将,陆军、空军、海军、火箭军、武警部队、战略支援部队分别有十一人、五人、四人、三人、两人、一人,这一比例基本符合各军种在军队里的地位。火箭军虽然执掌核武器,但规模毕竟无法与海军、空军相比,只能暂时少一个上将名额。
在所有上将中,战区与军种合计达十七人,军委机关只有八人,军事院校只有国防大学校长郑和一人,这与军改之前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一个部门动辄就有四、五位上将相比,有天壤之别。由于军改要求大力压减机关单位和非作战部队规模,大批军委机关部门、军事院校普遍降格,军事资源向一线部队倾斜,上将军衔自然是珍稀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