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泱泱大国,怎么就容不下一个莫言?

www.creaders.net | 2021-07-08 08:59:39  锵锵文史局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网易号锵锵文史局:莫言在中国应该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2012年10月,他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毫无疑问,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人的骄傲。

然而,莫言的文学作品并没有受到所有人的赞誉,甚至受到了国内一批文学评论家的猛烈抨击。在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久,李斌和程桂婷编写了《莫言批判》一书,收录了四十余位文学评论家及大学教授对莫言的批判文章。

这本书列举了莫言作品中的种种“罪状”,直指莫言在文学创作上存在很大的失误,给读者带来误导、困惑与审丑之后的恶心。

一位写出了一系列经典书籍的作家,一位赢得了无数赞誉褒奖的作家,一位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肯定的作家,为何会被批判得如此体无完肤呢?

01 “莫言批判”

引起哗然的《莫言批判》一书中写道,他们意在开启批判,并让鼓励批判的风气自批判莫言开始。

本书的封面上除了硕大而醒目的“莫言批判”四字,更直接搬出了四十多位文学评论家和大学教授为其背书,以简单直接地证明本书对莫言及其作品的批判是专业而理性的。

本书中,有批判意见认为,莫言的作品《丰乳肥臀》展现的不过是一个创造力衰竭、艺术性平庸的“文字匠”莫言,无法理解为什么如此平庸的作品可以获得国际大奖。

还有人试着分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看中莫言,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他作品中带有“魔幻现实主义”元素;然而,莫言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运用得也不成功。甚至有人攻讦莫言拾取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糟粕。

总之,本书表达的整体意见是:莫言醉心于性描写,热衷于酷刑血腥,沉迷于丑恶事物,无视道德评判,不顾女性尊严,语言水平不佳、叙事分寸欠缺、写作多在重复……无法理解他的优点和成就在哪儿!

这本没有囊括太多文学批判知识的书,展示的多是让人不安的人身攻击。

他们为自己初衷正名的说法是:正是因为一直在关注莫言及其作品,对他怀有太多的期待,才会对他提出这些善意的提醒和批判。善意的文学批判只会促使莫言有更多的文学思考,从而能不断突破自我,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在如此道德制高点的庇护下,这些文章创作者自认为值得人们的敬仰。他们高声宣传,自己是善意的,是专业的。

但一个的矛盾是:对于一位从观点、思维,到写作能力等都被他们批判得如此彻底的作者,他们为什么还愿意苦心孤诣地为人家指点改进的方向呢?为什么还对人家抱有很高的期待?

有必要指出,本书收录的近五十篇文章,发表时间大都在莫言成名后的二十多年间。因此,本书并不是“约请了国内学术界40余位著名学者和评论家撰稿”,而只是做了搜集工作。

本书的标题及宣传语言,实在是具有极大的误导性。

身为先锋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莫言的文字与作品受到其他人士的批判是可以理解的。没有完美的作品,没有不可批判的文字。

实际上,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相继出版的评论和批判莫言作品的书籍为数众多,包括《莫言评传》《莫言的文学共和国》《看穿莫言》《为什么是莫言》《说莫言》《看莫言》《莫言论》《莫言作品解读》等。

我们相信,中立客观、有理有据的书籍对读者理解莫言其人及其作品有不小的帮助,也可能会让作家本人在阅读后有所裨益。

而《莫言批判》一书所展现出的趾高气昂,却只让人窥到了胆怯与浅薄。这种打着“文学批判”旗号却并不专业地写作,只是为了博人眼球。

因此,真正容不下莫言的,不过是浅薄自娱的一群人罢了。真正值得我们审视的问题是,莫言作品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在哪儿?对其中肯的文学批判意见有哪些?

02 走近莫言

品读一位作家的文字,很难脱离其现实生活背景和经历。读以家乡为主要创作背景的莫言的作品,理解他的生活世界更为重要。

莫言出生于1955年,家乡是近年改名后的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通过《红高粱》这部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莫言将“高密东北乡”标注在了世界文学版图上。

不幸的是,1966年,少年莫言便辍学了,开始回乡放牧牛羊。失学及孤独的放牧生活,不仅阻断了他系统正规的知识求索之路,也让童年的他与同辈群体失去了密切的联系。这一变动对莫言的心理及后期创作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莫言的自尊心很强。加之,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他原本就受到了集体的排斥。在失学之后的漫长时光中,他的敏感和不安可以想象。

失学对莫言的影响可以在其后来的作品中感受到。在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莫言让经历了重重磨难的上官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生,而最让上官金童高兴的是,被错划为上中农成分而无法上学的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上学了。

莫言写道,上官金童由此进入了人生中最黄金的岁月,因为他有了一个最革命的家庭,一个最聪明的头脑,有健康的体魄,令女同学不敢正眼观看的相貌.....一切因此改变。

这大概是莫言心中无法抹去的遗憾吧!借小说人物的命运,他表达了这一美好的愿望。

并且,莫言作品的一大典型特征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中国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的个人经历,他对中国历史和当代的反思,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琢磨与理解,都是他写作的养分。

在1973年至1978年间,莫言继续在现实生活中辗转谋生。他先后在高密县第五棉油厂作为农民合同工工作,在军队担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等职务。直至1978年,莫言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这年,他23岁。

1981年,莫言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展露出一定的文学天赋。1984年9月,他考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继续在这条路上深耕。1985年后,他相继发表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在文坛引起轰动。

尤其是《红高粱》一书,在1987年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由莫言担任编剧,姜文和巩俐主演。之后,该电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引发了强烈的国际关注。

自《红高粱》以后,莫言笔耕不辍,一路高歌猛进。他出版了一系列长篇小说,如挥洒了奇崛想象力的《食草家族》,歌颂了生命创造者的《丰乳肥臀》以及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紧密连接的《生死疲劳》等。

直至今日,莫言依然奋进在写作之路上。即便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没有放慢莫言创作的节奏。而且,对比其获奖前后的作品,不难发现,莫言有意在转变一些写作方法和思路。

或许,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已经不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不平与愤怒的作家,不是一个力求外界认可的作家。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了他后期的创作之中。

无论如何,莫言仍然在虔诚地探索文学的更多可能性。

03 反思文学批判

《莫言批判》一书的出现显示,文学批判工作仍存在许多误解和被利用的现象,需要我们警惕和纠正。

作为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文学批判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还可以提供专业意见,辅助或指引文学作品的创作。

莫言作为一个杰出作家,吸引了不少专业人士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和批判。有人从叙述风格的转变分析,有人从语言的运用分析,也有人从更抽象的思想角度分析。这都是有价值的分析。

不过,在自由之外,文学批判也有其应遵循的原则。

文学批判的工作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性和客观性。文学批判家必须保证被审视的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重视批判文本的内容,保障文学批判的基准质量和水平并不断提升。

另外,尤其值得思考的是,批判的前提是否应是“同情的理解”?在批判及否定写作者的作品之前,或许批判者先应分析创作者的意图及合理性。

例如,莫言在作品中书写苦难,揭示其造就于人心的创痛时,没有遵从常见的苦难升华模式,而是描绘生活现实中快乐而自在一面,或者将惨痛事件以欢乐的笔法写出。于是,表面轻松的语言与实际生活的残酷形成了充满巨大张力的反差。

又比如,莫言的文学作品确实充满对经典美学风格的颠覆,对权威美学范式的冒犯,甚至是对普通读者接受度的挑战。

在他打造的文学王国里,他像个高傲的王者,至高无上。他走出主流,反抗权威,睥睨崇高,贬低神圣。故而,一定程度上,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莫言的作品,即便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与褒扬,却招致了如此多的不满和控诉。

莫言不是主流,而是先锋。他是独特的,他在开辟新的道路。他的文字是怪诞的,是血腥的,但也是力透纸背的。他叩问着生命意志,尝试着史诗书写,也深刻道出了无数个体的经历与情感。

在震惊之余,在批判之前,我们不宜将这种反抗斥为简单的庸俗与堕落,不应将其视为空穴来风,张扬跋扈。我们可以停下来先思考:莫言为什么这样写?他想表达什么?

理想的文学世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不能瞥见一个看起来装腔作势、夸夸其谈、忸怩作态的小说人物就提起脚步转身离去。美好让人向往,但丑恶也自有其背后的逻辑。

并且,一个新生事物总是容易受到旧观念的排斥和打击,这也是普遍规律。我们要意识到这一潜在倾向,主动拥抱新生事物,迎接创新、进步和多元。

文学批判,甚至只是闲暇时光里用以自娱的普通文学阅读,都需要我们持有一颗包容而平和的心态,静默而缓慢地品读、欣赏、理解作者在一字一句背后隐藏的思绪。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体会到文学世界的宽广,进而体悟到世界的多元。

延伸阅读:中国唯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被批“媚外”,踢出中国百年名作家之列

福乐强:近日,中国作协、《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权威机构和央媒,正式将一贯暴露中国新社会“黑暗”的媚外“作家”莫言,踢出中国百年名作家之列,这实际是彻底否定了他和他的作品。

《光明日报》6月22日发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秘书处书记吴义勤《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文中列出了中国百年来上百具有红色基因的作家和作品,新中国建立后作家的作品也有数十部,而莫言和他的魔幻大作却不见踪影。

文章称,新中国成立后,《红旗谱》《红岩》《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全中国人最爱读的作品。

吴书记指出,讲好党的故事是中国新文学的神圣使命。比如郭沫若的《女神》最早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的呼唤,表现出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深刻揭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老舍的《龙须沟》通过龙须沟的古今对比,表达了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全景展现党建立红色政权、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长征和革命战争的恢宏历史。

吴书记强调:文艺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莫言的作品不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显然不在百年名作家之列。

《文艺报》总编梁鸿鹰《让人们重回百年文学现场一一写在″红色经典初版影印文库″出版之际》,文章也列出的大量红色作家和作品,莫言也榜上无名。

央媒几乎同时发表重磅文章,强调文艺创作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凡是损害人民利益,抹黑新中国,诋毁社会主义的作品都缺少红色基因,都违背主流民意,必然被人民大众所唾弃,最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而莫言的作品没有一部是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几乎都在揭露所谓的“黑暗”。在他的作品里,干部都是粗俗不堪的,老百姓都是愚昧无知的。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诺文奖完全是因为他彻底地否定了49年之后30年的历史,抹黑了我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莫言给自己的标签是:写人性,讲真话。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文学艺术绝不是唱赞歌的工具。

这也中了海外对中国不怀好意人的下怀,纷纷对他的作品进行出版,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直到成为中国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诺贝尔奖组委会竟然这样无耻地介绍: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但是,国内对他的获奖不以为然。作协一位同志这样批评莫言:莫言真的是因为“敢说真话”而应当受到“崇敬”吗?每个中国的老百姓心里都清楚其实他是“真的没说真话”。

不过,在百年名作家里也有揭露社会黑暗的,比如鲁迅、林语堂、沈从文等,但他们揭露的是旧社会。

还有,莫言竟然和去年给外国递刀子的方方有交集,因此有人劝他不要当西方的棋子。对此,你怎么看?

不过我认为,关于莫言的小说,还是看看原著才有发言权。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以哈战争
11
李克强
2
俄乌战争
7
巴黎奥运
12
中国爆雷
3
中美冷战
8
三中全会
13
李尚福出事
4
万维专栏
9
中共两会
14
秦刚失踪
5
美国大选
10
台湾大选
15
火箭军悬案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