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北京医生在“冲锋”:医护人员视角下的疫情冲击

www.creaders.net | 2022-12-25 15:47:42  后浪研究所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自12月7日“国十条”发布至今,两周多里,北京已经历了第一波疫情冲击,感染了新冠的年轻人群正在慢慢转阴康复,一度空旷的街道正恢复往日热闹和拥挤。

但在医护感染、战损减员的情况下,北京众多医院急诊和发热门诊仍在极限承压。“近日朝阳医院急诊每日接诊量为500人次左右,发热门诊每日接诊量为400人次左右,其中高龄、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占比较大,”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介绍。

冬季,呼吸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本就是急诊科的忙碌时段。叠加新冠病毒传播,医院急诊患者很多只能坐在大厅的地上等待,从拿到挂号单到能看上病,要排队三四个小时不止。

12月21日,北京发热门诊接诊发热患者6.5万人次,较近日接诊高峰7.3万次有所降低,发热门诊就诊需求有趋缓迹象。当下,新冠感染医疗救治关键环节是“急危重症,尤其是重症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的医疗救治问题” 。

为了应对急危重症的救治,北京各区进行了ICU床位摸底,以及普通病床转换成ICU床位的空间。不过,即便床位可转、监护设备可增,ICU医护的培训和轮转仍是一大挑战。

12月23日,国家卫健委将对“三级医院收治重症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并将结果纳入2022年、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在一线紧张之际,我们采访了来自朝阳区、海淀区、昌平区三甲医院的医生们,描述院内呼吸病区、急诊、放射科、心内科现状,及医生辗转支援120急救转运专班、集中隔离点的经历。他们轻伤不下火线,带病上岗,面对周围高病毒载量,也有医生呼吁“谨防医护复阳风险”。

“重症的患者会越来越多地涌入,

但ICU的收治能力是有限的。”

北京朝阳区某三甲医院 呼吸科医生

12月17-19日,呼吸科住院病区开始集中收治,三天就收了来自急诊的75例患者。呼吸科病区加上呼吸监护室,一共大概200个床位,现在已经收满了患者。

急诊科还积压了大量重症患者,很多收上来的(患者)CT影像上考虑是新冠。从急诊干完活回来的二线大夫说,“急诊就是地狱”,很多患者都坐在大厅的地上。从拿到挂号单到能看上病,得排队三四个小时以上,因为你前面可能排了200号人。

冬季本来就是呼吸病高发期,新冠叠加各种呼吸道疾病,但之前受疫情管控,呼吸科五个病区只开了一个,收治能力有限,病人不断积压。现在五个病区全部放开,疫情要求必须都收。(17号)一个夜班我们收上来4个病人,三个其实需要住ICU。

当晚遇到一位70岁的老爷子,考虑是新冠肺炎转成重症。虽然意识还比较清醒,但血气分析结果很差,需要住进ICU进行呼吸监护。从普通病房转运至ICU,坐电梯上几层楼就能到,但如果给氧条件不够,风险会非常大。他的妻女想见老爷子一面、说说话,怕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其实按照医院规定,患者家属入院探视是需要48小时核酸,但她和她母亲都没有;当时这位家属在诊室里就跪了下来,恳请医生能让她母亲进入病区。后来虽然帮家属解决了问题,但我还要照顾别的病人,来不及有心理波动。

19号时呼吸科医生已经有八九成复岗了,后面应该会有更多医生在岗,发烧太难受的可以休息,不发烧了只是咳嗽咽痛的医生基本都回来了。护士还没有大批回来,在岗的护士一半以上是其他科室过来支援的。护士那边压力也很大,甚至只能把经验不太足的护士也强拉过来值班。

人手不够是最大的压力。大家都很紧张,担心医疗安全风险,怕控制不了。以前每个人可能就管三四个病人,现在病人骤增,干活的一线大夫却少了。新冠肺炎特别是重症患者的治疗,不像传统疾病有明确的诊疗规范和预后,我们能做的也十分有限。

虽然我所在的医院呼吸科是国内重点学科,但毕竟不是定点医院,在救治新冠患者方面,缺乏经验。现在医院可以用辉瑞的特效药Paxlovid了,自费一疗程2300元/盒,临床实际效果还在观察。

唯一确定的是,重症患者会越来越多地涌入,但ICU的收治能力是有限的,就算扩建,短时间内最多扩建10张床位;而且ICU医生培养的周期很长。就跟之前支援隔离点、支援测核酸一样,我们远没有做好准备,而是形势所迫,能力刚及格,就必须要冲锋上阵了。

疫情以来,我和同事陆续被派到隔离点的工作特别多,现在也要经常值夜班,没办法照顾家人。我的妻子最近也感染了新冠,因为工作,没能照顾好老婆,感到很抱歉。

“现在还要特别提防的是:

医护人员复阳的风险。”

海淀区某三甲医院 心内科主任

每个医院的重灾区都是发热门诊和急诊,其他门诊的就诊量急剧下降。

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刚刚成立,因为以前国家对于发热门诊的设置很严格,有面积要求,还要按传染病(区)一样要设立“三区两通道”。但为了应对这次疫情,上级对房屋结构已经不再做要求,只要有地方能跟医院其他门诊相对隔离,就可以建发热。

接到上级通知,当天晚上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就开诊了,派了“四医四护”过去。但现在发热门诊成了“重灾区”,派过去一批就倒下一批,再过去一批又倒下一批,全院的力量都在支援发热门诊。其实像老百姓看发热,很多是为了拿药。如果发热门诊甄别出患者高危,会建议他到急诊再进一步就诊。

急诊的压力非常大,因为老百姓会感觉我在急诊是会被优先选择的。上周五(12月16日)我们急诊只剩下一位护士没感染,可以上班,还有两位医生带病上班。当晚9点半,我们开了一个所有病区科主任的视频会议,要求把工作重心都转移到急诊、发热门诊。

另外,上周五山东医疗队就来支援北京了,七名菏泽的医生护士来到最需要人手的急诊室工作。急诊所有留观病房现在全部都是满的,大部分患者是有基础病。

像有心梗的,上周就有一位65位的男性患者急性心梗,我们一位主任医生顶着高烧去给他做了介入手术。真的特别佩服,我一发烧,就感觉整个人支棱不起来,但他还穿着防护服、穿着铅衣给患者做手术;铅衣那么重,你想里面得有多憋气。

做外科手术的血库缺血问题,武汉出现疫情后出了一个规定,得了新冠的患者、密接、次密接等一定时间内不让献血。这个政策会与时俱进地改,要不改的话,像北京这么大面积的感染新冠,如果大家都不献血的话,那些危重症病人的用血需求就没法保证。

(注:12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医急函,规定明确感染新冠病毒(重型和危重型除外),最后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阳性结果7天后可以献血。)

接下来北京主要要应对的是重症潮的发生,就怕老年人陆续地感染后,合并重症,医疗资源会不会真的出现挤兑。各个区已经进行了ICU床位摸底,包括多少张可以改造转换成ICU的床位。

我们ICU有10张床位,确实也可以把普通床位转成ICU床位,但那些重症的生命仪器设备需要配备,人员培养也需要时间。如果说只是监护和基础氧疗,大家可以很快学习上手;但如果要上ECMO、要上透析,就没那么快,得有成熟的医生带着干才行。

科室能做的进一步准备,一个是大家先把身体养好,恢复战斗力,像ICU工作强度非常高,需要多人轮换;再一个是抓紧时间进行必要培训,能够承担ICU工作的人越多越好。

现在还要特别提防的是:医护人员复阳的风险。医护其实没有好好地休整,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恢复;加上必须收治阳性病人,周围病毒载量很高。

现在虽然我们都戴着口罩、帽子,只露出眼睛来,但你能明显发现大家太憔悴了,早交班时也是咳嗽声一片;作为主任,看到他们这么疲惫,病还没好就给他们排班,真的是不忍心。

面对疫情,医护人员的责任很重大,可能外界认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会有相应的高回报,但其实疫情三年医护的收入是下降的。像我之前被派去“转运专班”,每个组配置是“一医一警察一司机”,大家聊下来发现,司机拿的钱是最多的,因为司机是从社会上招募来的,不给到一定报酬就没有人干,风险最高的医生反而拿得最少。

现在怎么说呢,对于“钱”这件事,医生也都看得很开了,大家也不是为了钱而工作,理解和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发热门诊查肺CT的,

相当一部分可疑为病毒性肺炎。”

朝阳区某三甲医院 放射科医生

我们科有小一百号人,上周放射科医生和技师加在一起,大概有2/3已经阳了。科室对怎么休假不是特别在乎,排好班,到你就必须去;去不了的话,要找人顶你的班。之前领导说的是感染阳过之后,没有症状或抗原转阴后可以回来;前两天实在顶不上班,就说症状减轻、没有转阴的也得先上岗。

不过现在病人也少了,拍片的量急剧下滑,很多CT都是来自发热门诊和急诊。以往正常时候,我们医院每天拍片的CT、核磁、X线加起来,能有1000多个患者,楼下面都是排队的,熙熙攘攘。现在少了好多,主要是普通病人基本都不去医院了,不是特别紧的病,能拖就先拖着。

17号我复岗第一天,片子整体数量下滑了百分之六七十。最近三四天,片子数量大概增长到平时的1/2多一点,CT增长得比较快,到了以前的2/3,X线和核磁恢复得比较慢。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们平时看发热患者的CT片子,很多是细菌性肺炎。但最近阅片,发现病毒性肺炎比我想象得要多。22号写的二十多份CT片子里,保守估计有三分之一可疑病毒性肺炎。不过,是新冠引起的、还是流感引起的,从片子里看不出来,需要再做病原学检测。

以前我们很少集中见到这么多病毒性肺炎,按说奥密克戎引起肺炎的应该不多,这点我也觉得奇怪。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新冠症状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到医院拍CT。

我们科室的压力现在也挺大。虽然拍片的患者少了,但因为能上岗的医生和技师有限,还能写报告的也就那几个人,一天的工作量和以前比要翻倍。好在单纯是工作量加重,该干什么基本是明确的,心理负担相对小一些。

“光我们这一个点位,就有好几十辆救护车,昼夜不停地执行任务。”

海淀区120转运专班 支援医生

(近日,由于120急诊呼叫人数激增,运力有限的情况下120应答率下降。12月9日,北京120急救电话呼入量达到高峰,12月18日尽管呼入量下降了33.47%,但仍是常态呼叫量的5倍。

12月15日,海淀区从各部门和医疗机构抽调60人成立了海淀区120院前急救专班,24小时轮班值守院前急救调度工作。有南北两区两个集中转运驻地,南区共68个车组,北区共32个车组,共组成100个车组开展急救任务。)

我是17号被派到海淀区120转运专班,在永兴花园站点,负责早8点到晚8点的白班转运。因为是临时组建的车组,经验少,第一天只出了4趟任务,但第一顿饭都到下午3点才吃上。

时间很紧,几乎就是完成一单后,马上又有另外的任务派发下来。那些的成熟车组,每天要出10多趟任务,真的是马不停蹄。海淀区辖区比较大,出一趟任务有可能会要跑很远,一个车组跑10单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光我们这一个点位,就有好几十辆救护车,一个车上至少有两组人马,昼夜不停地执行任务。基本只要市民拨打了120,任务派发下来,我们就去执行。患者里有低热乏力的、有癌症疼痛的、也有要去插尿管的等等。

任务派发也分轻重缓急,而且患者用车需求不一样,有的患者用普通的车就可以,有的就得需要氧气,有的甚至还需要呼吸机。

转运专班,我理解大部分应该还是海淀区原有急救站点的集结,少部分是我们这种抽调过去的增援,我们医院派过去了四医四护。但第三天时,因为科里实在太缺人了,又把我叫了回去。

科室里百分之九十已经复岗,只有个别同事目前还在发热,没能上班,其他的都在带病坚持。科里的患者也正在逐渐增多、加重,加重的主要还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隔离人员也有质疑,外面阳了那么多,

为什么归国还要隔离。”

境外归国人员北京隔离点 支援医生

我们(医生)是12月12号过来的,所在的集中隔离点主要是境外归国人员,大概有200多人,执行的是“5+3”政策,就是5天集中隔离、再加3天居家隔离;没有居家隔离条件的话,3天还是集中隔离。最近听说政策是会有变化。

(注:12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将因时因势为跨境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但尚未透漏更多细节。当前各城市入境隔离政策有所差异,如成都已执行“2+3”隔离政策。)

隔离点内阳的人很少,(18日)归国人员可能有两三个是阳性。以前的政策,隔离点出现阳性病人是要转运至方舱,但现在外面放开了,归国人员也不太愿意去方舱;有条件的话,可以闭环转运、考虑居家。新冠的救治工作,整体不在隔离点展开。

集中隔离点的医务人员配比是不低于2:50,所以我们这个隔离点有十多个医护人员,我被分配做医护组长。到达隔离点第二天,我就测出来阳性,就地隔离在酒店房间里,继续做任务协调和分配的工作。医护工作量比以前重了很多,大家都在坚持,能勉强维持运转。

医护人员在隔离点,主要是负责核酸检测、人员健康监测,每天要让隔离人员填写各类文件。隔离点会公布几个电话,酒店的、医护的等等,隔离人员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比如说对政策的疑问;对某些东西过敏,饮食住宿上要注意等。昨晚我还接到一位客人的电话,要卫生巾。

(17号)有一位客人的孩子身上起疹子,我问他如果这边没办法处理的话,愿不愿意去医院,他就说不想去医院,因为医院全是阳性,挺危险。后面就地帮他联系一些药物,解决问题。

隔离人员也会有质疑,现在外面阳性患者已经很多了,为什么从国外回来还要集中隔离?我们只能尽可能地解释,因为国内感染的毒株跟国外的毒株不太一样,国内虽然感染过一波,但再有新毒株,可能还是会再次感染,所以隔离还是有一定必要。可能上面也是这么考虑的。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