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已经有学校开始逼学生签《不自杀承诺书》

www.creaders.net | 2023-02-04 18:16:27  我只知道我不知道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最近“胡鑫宇案”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关于公信力和青少年心理问题都有不少讨论,官方一直以来针对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却非常相近。

在最近关于公信力的讨论中,塔西佗陷阱成为高频词,该理论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意指倘若公权力失去其公信力,无论如何发言或是处事,社会均将给予其负面评价。

面对公信力丧失后的猜疑和负面评价,一个正常的公权力应该尽力扭转,让调查和报道更加公开透明,但此地的官方采取的办法,却是把各种质疑声屏蔽、删除,这只会造成更深的猜疑——如果它们心里没鬼,为什么屏蔽我的微博?如果事实真的像它们说的那样,为什么删除我的言论?

同样,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正常的教育系统应该有更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虽然想要根除蔓延整个社会的焦虑十分困难,但也可以在教学上,带入更多从对自我、对生命、对世界的认知教育。

可现在绝大部分公立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如何应对的?学校的首要任务从来不是帮助学生,而是想办法脱责免责,它们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劝退,一旦发现学生有“不对劲”的想法,就想方设法劝说家长将孩子带回去,害怕不幸的事情发生在学校给学校添麻烦。最近,甚至有学校为了想办法免责,让学生签署《不自杀承诺书》。

改进问题从来不是这个系统思考的方向,它们相信那套自以为有效的镇压。无论是公众的猜疑还是学生的心理,这个系统不会带着“尊重”与“实事求是”去面对,它们习惯了傲慢,习惯了解决有问题的人,而不是解决问题。

这周和一位还在读研的朋友聊天,他说他们学校之前短短一个月就有两位学生跳楼,学校为了声誉,最后大事化小,除了惋惜不知道该说什么…..

最近这几年,我发现“上岸”这个词覆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以前听说考上研是上岸,考上公是上岸,现在好像只要进入一个看起来更好的环境或者阶层都叫上岸,考上重点初中高中是上岸,考上教资是上岸,进入大厂是上岸…..

好像无论什么人身处的此刻此地都是窒息的深海,只要能抵达更好下一站,就能解脱。

这和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形成一种对照,我们被一直诱骗,“考上重点初中就好了”,“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考上985就好了”,“考上研究生就好了"….….

但到了最后,真的更好了吗?这些指标真的有价值吗?我一定要做吗?如果我不喜欢,大家却都在做,那我该怎么办?

一旦发问,一旦开始挖掘自己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追问什么是自己真正喜欢的选择,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无边的绝望,因为没有人告诉过我们,什么是意义,什么是自己的选择。

我们唯一知道的价值,就是金钱与权力。除此之外呢,还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但这可以怨谁呢?怨我们的父母吗?大部分父母也是在这套价值的教育下长大的,甚至,父母的父母,我们的祖辈,对活着的意义的理解,就是活着本身,就是能吃饱睡好。

他们会觉得,如今你条件都这么好了,有吃有穿,你还有什么不满意?所以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家长认为是一种矫情,一种娇惯,或者被认为只是简单的“心情不好”。

怨我们的老师吗?在以考试和成绩为唯一目标的环境下,能遇到一位认真负责,知识点讲解透彻清晰的老师已经难得,只有少数人有足够的幸运,可以遇到一位可以引导我们开阔视野,看见另一种可能的老师,那会是一辈子的财富。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王芳老师说,我们许多人从小就生活在一种“如果我们怎样怎样,我们就可以怎样怎样”的模式里,如果我们好好学习,父母就会更爱我们;如果我们考了好成绩,老师就会夸奖我们;如果我们上了好大学,家族就会以我们为荣……

这种模式会导致,我们自身所有的价值感全部来自外界的评判,为了维持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不断去达成外界认可的条件,获取更多认同。

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越是名校学子,在大学里越拼命,绩点越刷越高,奖项越来越多,但依然“空心”,依然抑郁,用王芳老师的话说,在having(拥有)的层面,他们拥有很多,但这being(存在)的层面,他们一片空白。

许多人认为:“我有价值才能获得爱与认可”,但这种价值,可以是很多东西,很多我们自身的,内在的东西,周轶君在《他乡的童年》中曾走访芬兰,其中一个片段很让我感动——

芬兰的一所小学教室里,贴着一棵“大树”,树叶是由孩子们的优点特长组成的,老师希望,即便一个孩子不擅长数学不擅长科学,但他一定也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需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可能是富有同情心,可能是善良,可能是富有爱心……

我们没有这样的教育,我们从来不知道,一个孩子,为人公正也是特长,善良也是特长,有同情心也是特长。

如果我们也能在成长过程中,知道自己的力量所在,我想我们迷茫的,“空心”的概率会少很多,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价值,不是通过完成了外界期望获得的,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我们真正拥有的,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活着的意义,让我们更容易接纳自己。

更残酷的是,当我们发现自己好像有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且这些东西却不能让我们很确定的获得物质汇报时,大多数人都会很快放弃,不敢尝试。

因为这个社会没有提供一种走退路的空间,社会的压力提升了试错成本,一步错,步步错,而其他人,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即便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但只要坚持下去,拼命做,还是要比较清晰的世俗定义的成功路径可以抵达。

但是什么让我们以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不能做错决定,是什么让我们以为,30岁如果还没有成功这辈子就注定失败?

面对现实,当竞争无可避免,那么至少,请在激烈的竞争下,抱持一种对竞争、对丛林社会的警觉,而不是成为这种残酷游戏的认同者,在可以喘息的时候,给自己空间去发现自我。

在此地,深海的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广阔,或许更重要的不是去靠近一个虚幻的岸边,而是找到能让自己安心的一根浮木,确认自己在风浪中的位置,在波涛汹涌里维持自己的方向。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