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评论分析文章:马克龙与习近平做了什么重大交易?比较明显的是,马克龙用不完全支持美国的对台政策换来了习近平不支持普京在乌克兰打下去的某种承诺。如何评价这个交易?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层面,即策略的层面和道义的层面。在策略上,我以为马克龙的决定是不难理解,因为如果习近平不再给普京实质性援助,意味着俄乌战争有望早一点结束,这当然对马克龙和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意义重大。那么,在道义上,马克龙与习近平的交易是否有问题呢?马克龙自己当然不会这么看,他为自己辩护的基本逻辑是,完全跟着美国走,对法国和欧洲的风险都太大,而建立一个多元的均衡秩序,对所有人都更有利。
逻辑上,马克龙的说法讲得通,但从世界的政治现实来看,我以为马克龙事实上是选择了一种机会主义的立场,或者说是“现实主义”的立场。这一点,具体地表现在他此次访问,有明显取悦习近平个人的特殊安排,这与习近平最近的莫斯科之行极不和谐协调。习近平告别普京的豪言“百年变局我们共同来推动”,在马克龙看来,似乎不过是一句不能当真的表演。
有人会认为,马克龙可能太天真了,但我并不这样看,我的解读更类似一种“阴谋论”的逻辑。我认为西方精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世界秩序面临着一个谁也不曾料到的巨大挑战,那就是两个共产社会养育出来的独裁者,竟然各自绑架了整个社会。这两个独裁者自己也不曾料到,历史会把他们放在这个位置上,因此,在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权力的同时,却无力挣脱血腥的历史与政治文化对个人权欲的裹挟。
世界面对的严峻事实,就是在这种裹挟之下,两个当代最大的陆权帝国,一起滑入了自我毁灭的轨道。在普京,这清楚地体现在他侵乌战争的惨败,不可避免会导致帝国再次解体,在习近平,即使他不打台湾,中国大陆经济的全面崩溃,对世界也意味着一个无法想象的“黄祸”。麻烦在于,你完全看不到这两个被深度染红的社会,有足够的自救能力。普京和习近平不仅没有来自体制内的竞争对手,也没有来自社会民间组织力量的对手。因此,不仅他们自己不能想象放弃独裁的后果,连很多厌恶他们的人,也情愿维持现状。
在这个大背景下,马克龙的“机会主义”选择,可能是最现实的选择,或别无选择的选择。马克龙行前与拜登通话,还带来了代表欧盟的冯德莱恩,说明对马克龙此行访华的策略,西方同盟事先有深入的磋商。因此,真正的问题是,马克龙的中国行,能不能达到西方的战略目的,即促成世界秩序的一种“机会主义均衡”?
马克龙尽了力,但关键其实不在马克龙,而在习近平,这是大家都看到的。那习近平还有能力、有机会做出对中国、对世界也对自己都有利的选择吗?此行的重要信息是,至少习近平还有这个愿望和希望。这个判断若正确,就大大增加了促进世界秩序实现某种“机会主义均衡”的积极意义。因为机会主义固然会带来不坚持原则的灾难,但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还不是多数人不接受西方的基本原则,而是不知道拿这两个独裁者怎么办。因此,促成“机会主义均衡”的努力,有可能为世界新秩序的建构,创造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