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美元无谁能替 人民币国际化路在何方?

www.creaders.net | 2025-07-28 10:40:09  看中国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美元,这个全球金融的“王者”,数十年来屹立不倒,纵使唱衰声不绝于耳,仍主导着国际贸易与金融的命脉。人民币,作为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代表,虽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却面临重重挑战,难以撼动美元的霸权地位。经济学家向松祚与时评人文昭深入剖析了美元为何历久弥坚,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漫漫征途。他们从经济、科技、金融市场与制度信用等层面,揭开美元霸权的秘密,并指出人民币的未来方向。

美元霸权的三大支柱

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作为全球主要货币以来,80多年间,美元不仅未如预言般崩溃,反而愈发稳固,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与结算货币。向松祚指出,美元的霸权地位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三大核心支柱之上:

- 经济与科技的绝对领先

美国经济总量约30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远超其他国家。向松祚强调,一国货币的强势根植于其经济规模,而美国的经济实力无人能及。更重要的是,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无可撼动。以人工智能为例,美国企业如谷歌、微软和OpenAI主导全球技术发展,几乎所有突破性进展均源自美国。文昭则认为,美国的科技生态系统由市场驱动,民间企业的创新活力远超政府主导的模式,这使得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始终扮演“大脑”角色。

例如,全球半导体、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的龙头企业多集中于美国,这不仅带动经济增长,也强化了美元的全球接受度。向松祚质疑:“哪个国家的经济与科技实力能超越美国?”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国家能在这一领域全面挑战美国。

- 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美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与成熟度是美元霸权的第二大支柱。向松祚指出,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60万亿美元,占全球一半以上;债券市场规模高达140万亿美元,远超欧洲(约16-17万亿美元)与中国(约16-17万亿美元)。这种压倒性优势吸引全球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金融市场。

文昭进一步分析,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透明度及监管水平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安全与信心。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与纳斯达克(NASDAQ)不仅规模庞大,还拥有完善的交易机制与监管框架。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在规模、流动性或透明度上均难以企及。向松祚强调:“全球的钱都往美国跑,哪个国家能取代这种吸引力?”

- 制度信用与全球支付体系

美元作为全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的主要结算货币,支撑着国际贸易与金融交易的顺畅运行。向松祚认为,美元的全球接受度来自于对美国政治稳定、法治健全及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信任。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的独立性尤为关键,法律规定总统无权直接干预联储政策,这有效避免了货币政策被政治操纵。

文昭补充,美国的制度信用是美元的基石。全球投资者视美国为“财富的安全天堂”,这不仅因为其经济实力,更因为其法律体系的公平性与透明度。例如,联储主席鲍威尔即使与总统川普政见不合,仍能独立执行货币政策,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了美元的长期稳定。向松祚强调:“美元的纸币上写着‘In God We Trust’,但真正让人信任的是美国的制度。”

去美元化的空喊与现实困境

近年来,俄罗斯、中国等国频频提出“去美元化”,试图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向松祚对此持怀疑态度,他反问:“哪个货币能取代美元?卢布、欧元、英镑还是伊朗里亚尔?”这些货币背后的国家在经济规模、金融市场成熟度或制度信用上均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文昭分析,川普时期发起的贸易战与高关税政策虽引发对美元地位的质疑,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与制度优势使美元地位难以动摇。

向松祚指出,去美元化并非一厢情愿的口号所能实现。美元的霸权地位不是某个领导人或国家的意志所能改变,而是由经济、科技与制度的综合实力支撑。文昭补充,全球贸易与金融交易高度依赖美元,即使部分国家尝试使用其他货币结算,也难以撼动美元在SWIFT系统中的主导地位。例如,俄罗斯推广卢布结算,但卢布的国际接受度低,难以成为主流。

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

自2009年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一定进展。例如,人民币已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且在部分“一带一路”国家中用于贸易结算。然而,向松祚与文昭一致认为,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面临多重挑战。

- 资本管制与汇率市场化不足

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资本项目管制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的流动性。向松祚强调,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是资本自由进出,而中国目前的资本管制与汇率非完全市场化成为重大障碍。文昭补充,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受限于资本管制的不可预测性,例如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后可能面临资金撤出的限制,这降低了人民币的吸引力。

- 金融市场不成熟

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水平与透明度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向松祚指出,中国股市与债市虽有一定规模,但与美国、英国甚至香港、新加坡相比,监管水平与市场透明度仍需提升。文昭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且部分监管政策的不连续性让国际投资者望而却步。例如,A股市场的波动性较高,且外资参与受到一定限制,这使得人民币难以成为全球资金配置的首选货币。

- 制度信用待提升

货币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国家信用。向松祚认为,美国的法治环境、政策透明度及货币政策独立性为美元提供了坚实支撑,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进步空间较大。文昭指出,国际投资者对一国货币的信任来自于其政治稳定、法治健全及政策的可预测性。中国目前的制度环境尚未完全满足这些要求,例如资本市场的监管透明度与司法独立性仍需加强。

全球影响力的差距

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与科技,还包括文化、军事与外交。向松祚强调,美国的全球产业链“大脑”地位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而中国虽在制造业与贸易领域表现出色,但在技术创新与全球规则制定方面仍需追赶。文昭补充,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例如推动人民币在国际组织与多边贸易中的使用,但这需要长期努力。

美元的未来与人民币的前景

向松祚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难以被撼动。美国经济的活力源于市场与民间创新,而非仅靠政府推动。例如,美国的科技巨头如苹果、微软与特斯拉的创新能力与政府无关,这种市场驱动的活力是美元强势的深层原因。文昭补充,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多层次影响力,特别是在技术与金融领域的领先,确保美元的长期稳定。

对于人民币,向松祚提出,国际化需循序渐进,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提升金融市场监管水平:中国需将资本市场监管提升至国际水平,增强透明度与公平性,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

开放资本项目:逐步放宽资本管制,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增强其国际流动性。

强化制度信用:通过深化法治建设与政策透明度,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的信任。

扩大全球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与金融中的使用。

文昭强调,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制度与信用的竞争。中国需在硬实力(经济与科技)与软实力(制度与信用)上全面提升,方能缩小与美元的差距。

美元的霸权地位根植于美国的经济规模、科技创新、金融市场成熟度及制度信用的综合优势,短期内无货币可取代。向松祚与文昭的分析显示,美元的强势并非仅靠货币本身,而是背后强大的国家实力与制度支撑。人民币国际化虽取得进展,但受限于资本管制、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制度信用不足,挑战美元的道路仍漫长。正如向松祚所言:“货币的地位是比较出来的。”中国若想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需在经济、科技、制度与全球影响力上全面突破,这是一场长期的系统性竞争。

美元和人民币(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美元和人民币(STR/AFP via Getty Images)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