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中国“福建”号航母 叙事大过实力

www.creaders.net | 2025-11-16 14:11:14  上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号于2025年正式入列,作为中国首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技术指标虽先进,但因采用大量试验性技术、动力与训练等方面限制,使其更像是中国航母发展道路上的试验与过渡平台。 目前福建号的运用重心倾向于近海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协同作战,强调依托地缘纵深获取战术优势。

然而,福建号目前仍无法如美军般执行全球机动部署与远洋渗透打击,其作战概念仍高度依赖本土支持,却要承载地缘叙事的治理性海权任务。 福建号表面体现中国作为现代治理主体的技术理性成果(自主建造、系统集成等),并且要宣扬走向全球海洋,但是作为先进技术验证的集中载台,政治宣传意义远达于现况的能力,经验也不相匹配,实际上仍无法支撑宏大的海权叙事。

航母三步走甫完成第一阶段

2025年11月5日,福建号(舷号18)在海南三亚正式入列成军,这使其成为继美国福特级之后全球第二种装备电磁弹射的航舰,能够发射更重型的固定翼舰载机并提高出勤效率。 相较前两艘航母辽宁舰和山东号,福建号在排水量和技术水平上都有大幅提升。 例如:福建号配备三条电磁弹射轨道,搭载舰载机数量约可达60至70架,突破前两艘滑跃起飞航舰无法运作固定翼预警机等重型舰载机的限制。

尽管福建号的服役被中国宣传为海军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人民海军进入“三航舰时代”,并体现中国航舰发展“三步走”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但是福建号仍然只是起步阶段的一个过渡性成果。

根据中国“048工程”确立的航母三步走建造计划,第一步在10年内建造2艘中型常规航母(即辽宁号与山东号),第二步再用10年建造2艘大型航舰(福建号以及后续的004型),第三步则视情况发展大型核动力航舰。 截至2019年底山东号入列时,中方声称已完成第一步目标。 福建号的下水与成军代表第二步的实施,

但由于其技术验证性质浓厚、作战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实际上仍属于中国航母发展初期阶段。

福建号航母的过渡性是中国追求现代海上力量的产物,又折射出政治驱动下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和结构性弱点。 (取自央视微博)

福建号航母的过渡性是中国追求现代海上力量的产物,又折射出政治驱动下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和结构性弱点。 (取自央视微博)

新概念与技术的试验平台

福建号作为中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航母,带有浓厚的试验和过渡色彩,被视为一个从无到有的试误过程。 福建号应用众多跨越式的新技术,例如:电磁弹射、先进拦阻装置、综合电力推进、相控阵雷达、新一代通信与指挥系统等,许多设计属于中国海军首次尝试。 这些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还需要全球性不同的场域实际运作,以及从反复验证的经验获得反馈。

福建号采用大量的先进技术,带有试验性质。 与前两舰相比,采用电磁弹射/拦阻系统,使歼-15T/D等重型战斗机和新一代隐形舰载机歼-35.以及固定翼空中预警机空警-600都能起降。 这种CATOBAR(弹射起飞、阻拦降落)模式大幅提高了舰载机的最大起飞重量、携油挂弹量和出勤效率。

此前中国仅有辽宁与山东两艘航母,使用的是滑跳起飞模式,舰载机为歼-15系列重型战机。 飞行员的养成与作程序都围绕滑跃甲板特性展开,起飞时不需要弹射而依靠滑坡助升。 福建号改用电磁弹射后,飞行员必须重新适应弹射加速的感觉和起飞降落节奏,也要掌握更复杂的弹射助理、拦阻着舰程序。

福建号战力与福特级仍有明显差距,福建号的动力采用常规燃气涡轮/柴油动力并辅以全电力推进,而美国所有现役舰队航母均为核动力,动力系统只优于已除役的小鹰级。 核动力赋予美舰近乎无限制的航速与续航,而福建号受燃料补给限制,长时间高强度运转时续航力明显不如。

电磁弹射器本身耗电惊人,每次弹射起飞都需要大量电能支持,而电能最终来自燃烧燃料发电。 如果福建号要在战时同时满载运行电磁弹射、先进雷达、电子战设备甚至未来可能加装的定向能武器(如激光反导系统),其油料消耗将非常可观,连带限制持续作战时间。 在不进行海上补给的情况下,福建舰全力作业的持续时间可能不到三个月。

福建号飞行甲板的设计和岛式舰桥布局可能限制同时起降作业,其运作效率不及美军超级航舰。 虽然中国早在辽宁舰服役后便在陆上建成模拟弹射起飞的训练设施,但毕竟与真实航舰上的动态环境不同。

美国航母的航电整合更为成熟,福特级配备双波段相控阵雷达和协同作战能力(CEC)数据链,可实时共享目标信息,并具备全频谱作战能力。 福建号虽装备346A型双波段相控阵雷达和红旗-10飞弹等系统,但是仍具备高强度的压力测试。 美国海军长期面对伊朗与也门的高强度任务,不时受到袭击,但是解放军从未面临这样的实战验证。

此外,舰载机编队与出勤能力也仍在探索阶段,设计仍有美国福特级可搭载约75架各型飞机(最大可至90架),在高强度作战时日均可出击160架次; 福建号预计搭载60–70架,因弹射轨道比福特级少(3条对4条),理论最大架次率仅约为福特级的六成。

福建号搭载大量的新科技和概念,同样面对类似福特级的情况,同样面临引入大量新技术时的问题。 例如:福特级的电磁弹射和AAG先进拦阻装置初期故障频发、弹射电力系统整合出现问题等,美军花费多年时间才逐步解决。 解放军的福建号在装备相近的新技术后,自然也难免遭遇类似挑战。

(取自 DVIDS 网站)

美国福特级可搭载约75架各型飞机(最大可至90架),在高强度作战时日均可出击160架次。 (取自DVIDS网站)

制度与训练的落差

训练环境与海域方面,中国也有先天劣势。 由于缺乏足够开阔远洋海域供航母编队,进行全要素演训测试。 美国还拥有广阔的两大洋训练空间,以及几十年来的作经验,这是解放军海军所无法比拟的。

解放军海军也有全球远航计划,能够培养大洋航行的能力,甚至不时近迫西方国家海域进行“灰色地带冲突”。 但是缺乏足够的全球性据点以及营运能力,而且由于不按照国际法行事的纪录,一定程度限制其舰队的能动性。 至少在欧洲和北大西洋地区,并不是受欢迎的存在。

和美国海军长期在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轮流部署航母不同,中国航母的活动范围迄今主要局限在第一岛链内外缘有限的几片海域。 美国航母队拥有全球开放洋域作为训练场,美军甚至能在航行途中穿越国际水域进行高强度演习,积累了二战以来无数远洋作战与后勤经验。 而中国直到近年才开始尝试让航母编队走出第一岛链,前往西太平洋进行较长时间的远海训练。

2023年,解放军第二艘航母山东号三次进入菲律宾海进行远海演训,创下中国航母年度远洋训练次数的新高。 同年并有辽宁号航母编队首度航行至日本冲绳附近的接续水域,以及与俄罗斯海军在太平洋远程(包含阿留申群岛、白令海)进行联合巡航的记录。

尽管这些动向显示中国航舰正逐步拓展活动半径,但其在远洋环境中的长期部署经验依然极其有限。 目前解放军海军仍处于学习多航舰同时运作、长时间跨区域机动的起步阶段。

截至2025年,福建号已进行九次海上试航,但大多仍属较低负荷的测试; 真正的考验将是在未来全载荷、高强度运作下能否保持系统稳定。 若要完成所有新设备的全功能战力验证,乐观估计至少也要到2030年前后,届时第四艘航舰可能下水服役,中国“三步走”航舰计划或许才能展现较完整的成果。 也就是说,在2030年之前,福建号仍主要担负技术试验和人才培训任务,其过渡性意义大于真正形成战斗力。

目前解放军还缺乏大批经验丰富的弹射型航母飞行员和舰载机着舰指挥官,相关人力培训需要数年时间追赶。 高阶将领中熟悉航舰运用者也极为稀少,仅有国防部长董军是少数具备航母经验的高端将领。 短期内,福建号对军事的直接贡献主要体现在威慑意义和技术积累,对于支撑叙事的实质能力仍相当有限。

近海运用的性质显著

解放军的传统策略是倚靠沿岸导弹和航空兵力量来掌控台海制空制海权,航母更多是作为远距离威慑和封锁的工具。 如果两岸发生冲突,解放军料将把航母置于第二线位置,不会在战役初期冲在对台攻击的最前线,避免进入台湾本岛导弹火力圈,承受生存风险。

在实际运用上,福建号被认为将担当区域威慑和反介入的利器,而非像美国航母般用于远洋攻击。 前述地理优势决定了解放军不太可能让福建舰孤军深入没有支持的远洋高风险区域,尤其在台海等潜在热点冲突更是如此。

沿岸基地方便的维修与补给设施,意味着航母编队在近海行动时可随时返回友军港口休整,或由综合补给舰从基地赶赴支持。 在强大的本土情报监视侦察(ISR)体系和通信网络支持,福建号航舰编队还能共享中国军方卫星、地面雷达、岸基飞机提供的目标情报,显著提升其态势感知能力。

由于客观现实条件,福建号的运作模式与官方宣称的宏大叙事,实际上仍有着相当的落差,更多的功能是放在平时的灰色地带冲突。 当前解放军航母已多次赴南海巡航训练,未来福建号服役后势必更频繁现身争议海域,以航母编队巡弋方式对周边国家形成“炮舰外交”式的心理压力。

然而,一旦脱离中国沿岸的庇护,航母编队本身的弱点也暴露出来,特别是在远海将直面美国更为成熟的反航舰作战体系,如强大的核动力攻击潜艇部队、长程反舰导弹(LRASM射程达900公里)以及标准-6防空/反舰飞弹等。

美国海军早已发展多种所谓“航舰杀手”的武器和战术,例如隐身远程反舰导弹、无人潜航器、网络战和卫星侦察协同打击等,专门针对航舰这类大型海上目标。 中国军事学界自己也承认,福建号目前无法远行,其最大战略意义仍在于威慑印太邻国,而非挑战美国的全球制海权。

。 (取自美国国防部)

美国航母队拥有全球开放洋域作为训练场,积累了二战以来无数远洋作战与后勤经验。 (取自美国国防部)

“治理性海权”的叙事大于实质

回到治理性海权的视角来看,海权是一国通过遍及全球的海上存在与行动,来维护国际秩序及自身利益的能力,美国航母战斗群正是这种治理性海权的体现。 中国则有着海权叙事与经验脱节的矛盾。

中国近年大力渲染“三航舰时代”来临,营造一种海权崛起的叙事氛围,与“三步走”的计划目标存在落差,叙事远大于实际的成果。 官方媒体强调中国航母如何“缩小中美技术鸿沟”“实现从近岸防御向远洋进取的转变”。 但这种叙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想象的地缘政治,尚未落实为具体的全球行动。

反观美军可以随时调派航母赴世界任何角落巡航、救灾、威慑或参战,彰显其全球治理能力。 中国目前的航舰运用更偏重于区域内的战略姿态展示,尚未真正参与全球公共安全任务,只参与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反海盗巡航,但是其在亚丁湾的护航舰队通常不使用航母。

即便中国高层有意藉由航母彰显大国地位,例如近年在“一带一路”相关海域展示军力,福建号短期内也难以像美军航舰般进行跨洲远征,因为支撑这种行动的不只是硬件平台,还包括外交网络、海外基地、联盟体系和长期部署的人员意志等多重要素。

由此观之,福建号当前更像是中国以科技实力展示主权意志的一面旗帜,其存在本身对内提振民族自豪感,对外表明中国走向远洋的雄心。 但是,要真正落实到全球治理层面的海权影响,中国航舰还缺乏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支撑。

然而,深入剖析可见,福建号航母项目蕴含着某种“反治理性”的内在矛盾。 首先,航母在中国更多时候被当作政治宣传工具而非纯军事工具,其战略价值常被政治需求放大,导致政治功能大于实战功能。

例如,福建号的下水日期被精心选在2022年6月17日,仅比习近平生日晚两天,此举被解读为向最高领导献礼。 2025年成军时,又适逢解放军高层经历整肃动荡,福建舰入列的宣传被视为有助于转移注意、稳定军心。

福建号航母的过渡性是中国追求现代海上力量的产物,又折射出政治驱动下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和结构性弱点。 现代船舰不仅仅是金属和电子设备的结合,更是国家能力的综合投射,涉及政治决心、军事人才、后勤体系和外交布局等方面。 “三步走”的过程具备高度的试验性质,却又承载治理性的叙事任务。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