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存在,一定有他的社会原因,我进行了较长一段时期的观察感到,中国人的高声,有其深层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因素。
从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来看,在低声与高声之间,更多地崇尚高声。人们习惯把高声与“直率”、“有力量”、“底气足”、“热情”、“好客”联系起来。两个人见面,大声称呼似乎表示友好,轻声细语会被人说成不热情甚至认为是阴阳怪气。
更深的一个原因,人们习惯把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与有能力的大小联系在一起。人们不难发现,一些原先比较“文静”的知识分子,当了一官半职以后也会“下意识”地向“泼辣”甚至粗鲁方向转化,如果太“文静”会被人视为不像领导;女同志担任领导职位以后,第一个角色冲突就是形象上如何摆脱“弱女子”而向“女强人”转化,不少女领导干部也会“下意识”地向“男性化”转变,有的甚至变得不男不女起来,因为人们(社会心理)的潜意识认为“林黛玉”这样的人是当不了领导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都会不知不觉地被社会心理这只无形的手牵着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实际上,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与说活声音大小没有必然联系。诸葛亮没有关公、张飞说话声音大,“野张飞”能吼断当阳桥,可想他的声音有多大。所以两位一开始就看不起诸葛亮。但诸葛亮照样坐着手推车指挥三军,卓越地组织了促成三国鼎立的战争,照样当关、张二位的领导。从领导心理学的角度看,领导者是对被领导者而言的,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主要看适应被领导者人群结构的程度。如不一致就产生更多的不适应和不协调,所以,用人部门总是考虑任用对象的风格特征安排到适合他的地方去工作,这不仅仅是考虑某个干部能力的强弱,更多的是考虑能力倾向的差异。
国人对声音的审美心理和社会心理,经过长时期的潜移默化的转变,人们慢慢习惯了高声,适应了这种存在。中国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走到了国外,发现了差异,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现象的冲突。我们需要理解,需要适应.
我以为,一个人说话声音的大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要分场合,懂得自己的角色行为规范。这与一个人平时穿衣服有相似之处。在海滨浴场,在游泳场馆,一个人穿着泳装,拖着拖鞋,谁也不会说不好;但如果一个人穿着泳装、拖着拖鞋跑到繁华闹市的百货商场,到音乐厅听交响乐就不得体了。实际上说话音量与一个人行为要求相一致就可以了。国外在狂欢节和一些欢庆活动场合,他们不但不拘禁,反而会落落大方地大声表演。我们在需要热烈的场合,在欢庆的场合,高声同样会给人美好的体验。
人是一个多重角色的聚合体。在父母面前,自己是儿子或女儿,在儿女面前自己是父亲或母亲,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面前,自己是孙子、孙女等等;在社会上,一会儿是领导,一会儿是下级,一会儿是乘客,一会儿是顾客。到了外国,你就是外国人,说的也是外语;人无时不刻地在这些角色中转换。但你不能用对儿子、孙子说话的口气对父母、对爷爷、奶奶说话,说了就是不得体。当然对儿女、对下辈也不能随便训斥,但与儿女说话与长辈说活,语气毕竟是有差异的。场合不同也有约定俗成的要求规范,不能把办丧事的话语用到办喜事上。其实,一般人都是晓得的。你在听电视和广播的时候,注意一下主持人和播音员在播放不同内容时采用的音调和频率,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要求。
说话音量的把握,关键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到了国外,就要考虑人家习俗,起码也是客随主便,看看人家的习惯是什么?在国内同样,无论在公共场合,在汽车里、在病房中,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要因为自己的大声给别人增加不便和增添麻烦。和谐的人际交往原则的前提是尊重别人,能否做到这一点,反映出的是一个人是否懂得礼貌、是否文明、是否有教养,最终把自己归属于哪类品位的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快讯!李嘉诚旗下长和突发公告 |
2 | 7-14!比中国男足还惨 8轮0胜沦为垫底 |
3 | 头上响炸雷 北京最忌讳的事就要发生 |
4 | 国防部暗示何卫东“行踪” 美情报消息引质 |
5 | 马斯克总算露出了真面目 |
6 | 南京重磅宣布:全面取消! |
7 | 莫斯科发生令人震惊事件 |
8 | 失算!习近平这下懵了 |
9 | 惊曝:泽连斯基要退出 川普:他会有大麻烦 |
10 | 胡德华猝逝 当年这样评价小学生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