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贪官不杀」几乎已成为中国法庭的审判定律,但前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却成了例外。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昨日以受贿及玩忽职守罪,一审判郑筱萸死刑。这一判决满足了民间发泄愤怒的需求,也为胡温政府赢得反腐的美名,但对遏制官场腐败狂潮却助益不大。
中国的体制盛产贪官,自古以来,民众对这些盘剥者既痛恨,却又无能为力,只好寄望於贤明皇上微服私访、钦差大臣明镜高悬,或草莽英雄替天行道。统治者也明白,民间积累的怨气需要发泄,在适当时期杀几个民愤极大的贪官,对社会稳定有好处。
目前,中国食品与医药市场极为混乱,昂贵且安全问题严峻,怨声载道。美国、巴拿马、南非等国近来均指控来自中国的饲料、牙膏、感冒药涉嫌假冒或受到污染,令北京备受压力。眼看中共十七大即将召开,当局要显示反腐决心,郑筱萸此时撞到枪口上,不死不行。
但在如今十官九贪的年代,因腐败而受惩的比例极低,被处死刑的风险,还比不上车祸撞死的机会率。再说,不管官员如何腐败,中共还要依赖这些贪官执行政策,维持统治。他们只要不犯政治错误、不站错队,大可高枕无忧。
中共对官场采取时紧时松的政策,平时纵容或默许贪污腐败现象,必要时杀几个贪官,以换取民众信任,甚至作为一项政绩。因此,郑筱萸被判死刑只是偶然性,要根治贪污腐败这个几千年的固疾,需要制度的转型。(太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