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维读者牟传珩来稿(原题:谁在导演红色版的《大国崛起》——走进《复兴之路》背后):当下,随着"红色记忆"浓重涂染的《复兴之路》政论片在央视热播,再次掀起了中共自导自演,且自我感觉"良好"的新一轮党崇拜与社会主义神话热潮。去年刘亚洲将军策划的系列片《大国崛起》在央视插播,争议很大,官方并未从正面大肆宣传。舆论一般认为,今天正在热播的《复兴之路》幕后策划者还是刘亚洲将军,据说蓝本就是他的《大国策》。然而《复兴之路》已完全摒弃了《大国崛起》相对客观性描述风格,充满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思想性上也倒退了许多。不过,《复兴之路》反被官方媒体大加吹捧,说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过去,展望未来,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称该片"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国屈辱、奋争以及复兴的历史,因此弥补了当初《大国崛起》没有中国篇的缺陷,堪称中国版的《大国崛起》。"该剧共分六集,分别以 "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为主题线索,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重现,全景式追溯了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强国之梦。该剧涵盖孙中山推倒帝制、毛泽东建立共产制、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江泽民、胡锦涛的"三个代表"和 "科学发展观"等,旨在论证由红色暴力围堵资本世界性扩张和自由主义价值观普世传播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大国崛起》必由之路的主题。该片声称: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据悉中国官方为此投下巨资,仅境外摄制组就前往日本、美国、英国等地采访、拍摄,先后采访了 30多位国外专家学者及120多位国内专家和历史当事人、见证者,拍摄、搜集素材23000多分钟。这个被称之为《大国崛起》姊妹篇的《复兴之路》,可谓一道专为中共"十七大"召开爆炒的一道大餐。更耐人寻为的是,如果说《大国崛起》宣扬的是"蓝色记忆",这个被称之为《大国崛起》姊妹篇的《复兴之路》,却完全陷入了深深的"红色记忆",成为名符其实的红色版《大国崛起》。然而,究竟是谁在导演这样一种红色版的《大国崛起》?
其实早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胡锦涛就以国家最高领导的身份明确提出,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温家宝也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这是中国最高层首次用"和平崛起"描述中国未来的大国形象,首次以"和平崛起"作为中国发展角色的定位。
就在中共十六大结束时,隶属于中共中央党校的中共高层重要智库——"中国改革开放论坛" 理事长郑必坚教授(郑在胡锦涛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协助其负责党校的具体事务),刚刚从党校常务副校长岗位上退休下来,就受命为中共导演"和平崛起"剧本,于那年12 月8日至15日率团访美,进行海外攻关。郑必坚先后在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发表了主题演讲,其间又同美国朝野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 2002年12月9日,郑的第一个演讲题为《中共十六大和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该演讲从十六大中共高层领导调整,谈到中国要走一条全新的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访美团归来后 ,郑必坚又向中央作了全面的汇报,并完成了《思考的历程——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由来、根据、内涵和前景》一书。在该书中,郑必坚介绍了2002年12月30日报告的部分内容:我们在此次访问中也明显感觉到,对于中国作为后起大国的崛起,美朝野人士既有认同,也有担忧,目前总体的情况是担忧大于认同,"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均有一定市场。因此,似乎有必要尽快组织力量,围绕我国二十几年来开创的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崛起新道路问题,展开专题研究……
此据《环球》杂志最新文章透露:中共高层对访美团的报告相当重视,指示中央党校牵头开展有关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课题研究。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就此组成了专家小组,这个课题从2003年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涵盖内政、外交、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不仅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还涉及一些如环境恶化等紧迫的国内问题以及如果处理不当将如何影响中国在世界的和平崛起。这个课题依然在进行之中,中央领导也一直与课题组保持着直接的联系。
然而,美国及国际社会对郑必坚的游说并不欣悦接受,美国负责亚洲地区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詹姆斯凯利就曾表示,中国正在一些领域"咄咄逼人"地对现状提出挑战。美国国会也提出了一份代表共和、民主两党的报告,表示了同样的担忧。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断言,"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安全竞争可能会加剧,爆发战争的可能性相当大。" 他在其《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认为:所有新崛起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强调和平、贸易和共同利益,以及对他国特别是现存国际秩序的最大受益国带来的是机遇而非挑战。它们一开始总是寻求地区利益和某种地区霸权,一旦在地区坐稳以后,势必向世界霸权发起冲击,最后可能导致以一种非和平的方式进行。" 在当今世界,米尔斯海默的观点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对红色中国的发展并不信任,其中也包括中国周边各国。人们对世界历史上新崛起大国对传统大国的利益形成挑战并最终导致战争的记忆历历如昨,更何况是面对一种连年军费两位数增长,权力不受制约的国家的崛起。对此郑必坚又在胡锦涛去年访美前夕,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在 21世纪的走向》一文。该文大有安抚世界舆论,特别是美国之意,文章说:"是经济全球化成全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共产党无意于挑战现存国际秩序,更不主张用暴烈的手段去打破它、颠覆它。"
关于如何消除普通美国人及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误读"?这一问题于2003年底在国内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发展道路表述的纷争。一些高级官员、著名学者、权威媒体都参与其中。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着重强调的是"和平",但是别人警惕的却还是"崛起"。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崛起"这个概念有其自身的内涵,它意味着一个新霸权的诞生和国际权力从旧的霸主到新的霸主的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注定要有一场新旧霸主之间的冲突和战争,这是世界发展史一再证实了的真理。"和平崛起"这个自相矛盾的概念,似乎很难打消世界对中国崛起后的疑虑。
显然,中国高层注意到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舆论对"和平崛起"的负面反应,不得不选择"和平发展"这个相对含蓄的指代词,以图扭转不良影响。2004年4月,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讲话时,退而使用了"和平发展"的措辞,并在他以后所有关于中国发展道路讲话中,未再使用"和平崛起"一词。 2005年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也采用了"和平发展"一词。
国际舆论敏感地抓住了中南海这一细微变化。2007年4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了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的《中美需要新的上海公报》文章。他在文中分析,"中国领导人看到了中国给外部世界带来的影响和担心。这就是中国开始讨论究竟是采用'和平崛起'还是'和平发展'措辞的原因。"
然而,中共高层不再使用 "和平崛起"一语,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停止导演中国红色版本的《大国崛起》。中共"十七大"后,"大国崛起"梦又借助于《复兴之路》正被中国官方大肆宣扬,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复兴之路》就是红色版的《大国崛起》,而它的总导演在中南海。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回复沽渎博:是的,普京希望尽 | 阿妞不牛 |
2 | 与阿妞继续讨论:不听川普劝, | 沽渎 |
3 | 需要排查的是什么 | 倩影 |
4 | 境外势力让中国患上了精神分裂 | 文庙 |
5 | “請您放心,我們都很好!” | Winston Sm |
6 | 俄乌有可能停战吗? | 施化 |
7 | 有点痛! | Winston Sm |
8 | 李慎之谈钱锺书 | 壹嘉出版 |
9 | 十一月,暗无天日 | 赵州茶 |
10 | 懂王英明:人称川建军是也 | 随意生活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攻陷白宫.拿 | 木秀于林 |
2 | 是李克强授意迫害哈佛博士陈琳 | 拿破仑 |
3 | 伟大领袖毛主席来万维作报告 | 阿妞不牛 |
4 | 史海钩沉:为何习近平对俄罗斯 | 爪四哥 |
5 | 川黑何去何从 | 施化 |
6 | 有自媒把川普胜选比作诺曼底登 | 体育老师 |
7 | 俄乌有可能停战吗? | 施化 |
8 | 回复沽渎博:是的,普京希望尽 | 阿妞不牛 |
9 | 将核武归还乌克兰,会天下大乱 | 沽渎 |
10 | 乌克兰不是棋子,而是真正的斗 | 岁月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