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中午12时10分许,郑州市郑上路三官庙路段34路站牌处发生了一起惨剧:一名10岁男童放学乘坐公交车时,被拥挤的人群挤入车底,被轧身亡。一些围观群众指着车尾已经超过公交站台约5米的肇事车说,“公交车明明到站了,却一直不停下,引得坐车人不得不往前跟着撵车。”(东方今报2007-11-08 )
有一个形象而贴切的口语叫“挤车”,也叫“挤公交”。看到公交车在望眼欲穿中缓缓行来,乘客便争先恐后,蜂拥而上。到站人“挤”下,上车人“挤”上。人数多时“挤”,人数不太多时也“挤”。衣衫不整者“挤”,奇装异服者“挤”,西装革履者“挤”。他们不知道秩序为何物。文明礼貌下的女士优先,以及谦谦君子和绅士风度,在公共场所成为稀世珍品。“挤”成了上下车和乘车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国人似乎都明白“时间就是金钱”或者“时间就是生命”之类的警世格言。他们要在这一刻充分显示自己对时间的珍惜,对生命的尊重。殊不知,恰恰是因为“挤”而延误了上下车时间,又恰恰是因为“挤”而使“人人”大战和“人车”大战充满了危险因素。但我们国人才不多想呢。只要这种危险暂时不降临在自己身上,就一路“挤”来,一路“挤”去。“挤”人家,也“挤”自己。无奈着,忍受着,有时候也怨气很大的“谩骂”着或者“腹咒”着。但能否不“挤”呢?不能。“挤”早已成为国人顽症和特色。
一位有五年驾龄的张师傅说:“那么多人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一点儿素质都没有!”因此他总是在到了候车处以后,让车再往前滑行一段距离,以错开拥挤的人群,“公交司机到站后再往前滑行实在是迫不得已”。----这种“迫不得已”说,似是而非。“人撵车”当然不对,也当然是“素质”低。但汽车“到站”了就应该停止。否则,设立车站干什么?继续滑行,人不是更要去“撵车”了吗?到站不停车,更加大了危险因素。乘客不懂“秩序”,但司机不是蔑视“规则”吗?只有遵守“秩序”,同时也遵守“规则”,才能最大限度上消除危险而避免惨剧。
政府应该少搞什么“祭祀”大典,多投资城乡基础建设。人们为什么要“撵车”?还不是惟恐落下自己嘛!所以,设置公交线路,制定发车时间和间隔,必须科学合理,必须符合乘客需要。公共交通,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乘车实际。车次足,服务质量也高,那么,这趟车上不去,下趟车很快就来,“挤”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变。----公交车的车门旁边,一条红领巾落在地上,旁边的一块蓝布盖住了一条幼小的生命。5分钟后,一名年轻妇女在他人的搀扶下来到现场,看到尸布下满身血迹的儿子,她跪在地上,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别再“挤”了,“秩序”必不可少。该停车必须停车,“规则”更加重要。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还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但愿撕心裂肺的哭声能警醒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