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毕文稼来稿:胡锦涛搞的什么鬼花样?

www.creaders.net | 2007-11-13 17:08:58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毕文稼来稿:新华社11月11日头条播发了采访新闻“十七大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布局”,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深化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因发表《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广受关注的俞可平和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

在这篇报道中,两位教授就中国政改各方面提出了如下观点:“中国民主政治:将遵循增量民主之路”、“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推动群众自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变管制为服务、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完善监督与制约机制”。

客观说来,俞可平对十七大善意解读的这些观点,与党的宣传机器长久以来对中国政治的化妆,是比较一致的,因此,这篇新闻被海外批评者指责为新的精神鸦片也并不为错。

不过,一个理论到底是治国良药,还是精神鸦片,最终还要看病人的病症。中国政治多年来轮回的是一种“从压抑到快速改革、改革遇挫引发革命、革命制造新的压抑”的怪病,不论清末的“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还是共产党的“胡赵改革”到“六四屠杀”,都显现了这个国家“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大毛病。言论自由缺失助长的社会非理性,常常造成“改革派当权时忽略保守的价值、而保守派当权时漠视改革的价值”这种一币两面的问题,最终把社会逼向“革命或者镇压”这类生死存亡的灾难局面。

俞可平所推崇的增量民主,其实就是英国式渐进变革的民主模式,它通过政治参与范围的逐步放宽和个人政治权利的渐次增多,既认可现有的保守的力量,也宽容激进的革新的压力,通过国会辩论和法律修改,来实现社会的渐进发展;这样的模式,既避免了革命对社会造成的灾难性损害,也防止了保守对社会的阻滞不前。

与美式民主相比,英式民主因英国历史文化悠久、社会结构等与中国更相像,可能对中国的民主道路更具有指导价值。工作经历横贯欧美的政治学博士俞可平,有机会从英美两个大国民主的对比中,找寻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化模式;从“民主是个好东西”到“增量民主”的论述,或许就是他对中国领导层的建议。

就新华社的这篇头条新闻“十七大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布局”而言,可以进行三种不同方向的解读:第一种解读是胡锦涛已经接受了“增量民主”的理论,并借由两位政治智囊在新华社的高调接受采访,吹响政治改革的号角,在明年三月两会召开之前,完成政改的理论和人事部署。

第二种解读则可能是,党内改革力量籍由新华社和俞可平、周天勇之口,打着“十七大”的红旗反红旗,向胡锦涛发出渐进政改的呼声,推动政治民主化的演变。第三种解读则是海内外常常批评的,胡锦涛借“增量民主”的理论,向全社会展示他不会尽快实施政治民主改革的立场,让保守群体放心、让激进群体灰心。

不管怎么说,渐进改革、增量民主对于中国来说,尤其是相对比于“毛左派”和“新左派”的理论而言,很像是一味治国良药;它既有可能被当作抵御海外批评的政治化妆粉饼和眉笔,也可以实实在在的被用作政治改革的理论武器,端的看胡锦涛和中共是怎么用它了。海外的批评力量和压力集团,最重要的任务则是要逼得他们言行如一,抛开化妆,踏踏实实的开始哪怕是步子不大的政治民主改革。

无论什么鬼花样,明年三月的两会上,就能见分晓。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