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俞力工来稿:数天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吐露了一份有关伊朗核发展的调查报告,其中指出,早于2003年伊朗已放弃核武发展计划..。该消息一经发表,不仅仅是股票指数不断攀高,石油、黄金、原料价格下跌,各国领导也如释重负,趁机纷纷表示“军事冲突因素不复存在”。一时间,只有布什与以色列当局仍旧强调“对伊朗不得松手”,同时该国“随时会重启核武计划”。
其实,早于11月16日,联合国原子能机构已给伊朗颁发了一张“卫生证明”,说明该国毫无发展核武的迹象。嗣后,以色列政府对该机构的专业判断不止是持否定态度,甚至要求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立即辞职。原子能机构的声明在媒体上不过是昙花一现。如今,既然美国政府机构“窝里反”,便引起极大反响。
不论中情局的“脱轨”行动出于什么原因,该情报的吐露的确使美国政府极为被动,它担心的倒不是伊朗会对美国的多年无理经济制裁提出赔偿要求,而是,往后至少在动用武力上,失去了一个编织的理由。
月前笔者讨论伊朗问题时,提出了美国将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主要原因:一。全球70%石油资源恰好埋在伊斯兰教世界之下,而其中,绝大多数又属什叶派的生活圈。如今,伊朗是唯一还没摆平的地区;二。伊朗与萨达姆伊拉克、委内瑞拉一道,拒绝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指定通货,因此危及美元的信誉;三。当阿拉伯、伊斯兰教世界逐个为美国制服后,唯剩下伊朗仍旧高举自主的旗帜,因此俨然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最后一道精神堡垒;四。就日本海经印度至北海的围堵俄罗斯与中国的“弧形包围圈”观之,伊朗为此战略联盟的最后障碍。鉴于此,对付伊朗不只是美国新保守主义战略家的愿景,也是任何政府必将执行的国策。不言而喻,该国策不会由于中情局擅自对外发表一份调查报告而改弦易辙。
2003年攻打伊拉克之前,联合国核监小组不曾发现该国拥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证据。尽管如此,美国却坚称“伊拉克有发展大武器的意图”,丝毫不顾联合国的存在,悍然对伊拉克用兵。往后,只要时机成熟,美国仍旧可提出类似指控(譬如,伊朗支持伊拉克的反政府力量,或有发展核武意图)对伊朗发动军事攻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议论伊拉克或伊朗时,不论如何“理直气壮”,唯一避免触及的议题就是石油,也因此始终给人一种“安全考虑重于经济利益”的错觉。其实,美国与伊朗间的贸易即便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还继续维持着,直到1995年克林顿时代,才开始实施经济制裁。由于该制裁手段不止是对本国的贸易机构加以约束,甚至还扩及所有盟国的贸易公司,因此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一是,许多对石油进口依赖性很大的盟国均蒙受经济损失;二是,中国与俄罗斯乘虚而入,反加强了与伊朗之间的经济合作;三是,危机情绪越是高涨,石油价格越是节节攀升,因此既给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带来直接好处,又使得石油进口国经受沉重负担。于是乎,受惠国益加志得意满,传统盟国则身在曹营心在汉。
谈及石油,美国的能源安全考虑向来是维持石油资源的自由投资与流通;通过对弱势政府的支持,取得优越的开采、投资条件;维持低价位的石油价格,从而促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这种透过市场机制、发挥发达国家优势的办法,比起殖民时代的直接掠夺的确要文明、含蓄得多。但该政策却不能容忍某些石油生产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限制石油出口量;或通过国有化政策,阻挠西方公司取得矿权,或取得优越于一般条件的开采权。不言而喻,这种“国家利益服从国际资本、国际贸易”的主张,不止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世贸组织的基本教条,也是美国的一贯政策。
表明上,“国家利益服从国际贸易”似乎并非那么不尽情理。然而仔细推敲,不难发现烟雾下的许多致命弱点。例如,弱势小国往往为了维护弱势政府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资源、给与保护国特殊优惠。或者,不顾生态平衡、资源耗竭,而任凭国际资本对本地资源的榨取;“服从”,不过是对弱国提出的单方面要求,强国本身却顽固地执行保护政策,不论这种保护政策属于一国性(如美国的农业保护)或地区性(如欧洲联盟);最恶劣的是,一旦霸权为了维护此“服从”游戏规则,不止会制止诸如日本INPEX公司的盟国企业在伊朗进行价值2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甚至会动辄持各种莫须有的理由对不服从国家进行军事干预。
贸易自由其实就像婚姻自由一样,既得保障结婚自由,也要维护离婚自由。如果保护了前者,却使用暴力阻止离婚,则维护的仍旧是种奴役关系。200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