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冼岩来稿:所谓“杨帆门”事件继续在发酵,《美国之音》也终于正面出手。这个以“清楚地有效地阐明美国的政策”为旨归的美国官方媒体,沿引香港《苹果日报》的说法,将这场争论界定为“自由派学者与御用文人、左派打手之争”,称杨帆为“御用文人”。
笔者虽然站在批评杨帆一方,但对杨帆乃“御用文人”的说法仍不觉谔然。别的不说,据笔者所知,杨帆从“朝廷”所拿“俸禄”,比之许多“自由派学者”大有不如,凭什么说他是“御用”呢?这个体制的一个奇特之处即在于:花费大量资源篆养了一大批反体制的文人学者,并且资助其观念的传播(媒体)与传承(高校),以争取在文化上“与国际接轨”,同时却又挖空心思地意图在文化上、意识形态上另搞一套——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化;是大度宽容,还是无可奈何?
说杨帆是“御用文人”,该文举出的唯一论据是杨帆“拿国家安全说事”。但如果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问题就等于“御用文人”的话,岂不意味着作为其对立面的“自由派学者”必不考虑国家安全,不要国家安全,甚至巴不得国家不安全?美国官方媒体如此定义中国的自由派,不但与它在自己国内高度强调国家安全的论调不合,而且除“恨未能被殖民300年”的刘晓波等寥寥数人外,恐怕大多数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都不敢领此殊荣。
《美国之音》的这篇报道,通篇都是引述“自由派学者”观点,除一句“在这个事件中,并非所有教授都站在杨帆和校方一边”轻轻带过外,支持杨帆一方的声音都渺然无踪。就是这样,它竟然还可以批评“北京青年报报导失衡,误导舆论”,理由是“北京青年报给了杨帆那么多的版面,但是没有肢体冲突的另一方学生同样的版面”——这就是在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享有盛誉的国际媒体所自我标榜的“客观、公正”。
《北京青年报》的此次报道或许确实有失平衡,但《美国之音》、香港《苹果日报》的表现更不堪。由此可见,并不是只有国内媒体才受到操控,被许多人视为客观、专业的海外媒体亦然。只不过前者靠的只有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后者则寓政治利益于意识形态的熏陶之中。显然,后一种操控更隐蔽,更成功,也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