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牟传珩来稿(原题:"街头政治 " 与公民参与——《解放日报》社论联想):上海磁悬浮方案导致民众上周连续数日以"散步"方式集体请愿,抗议磁悬浮列车线路延伸计划的活动。这不仅成为当下中国大陆的一条重要新闻,也令官方十分紧张。
这起事件的起因是由于上海民众担忧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也就是从上海浦东龙阳路站通往虹桥机场的磁悬浮线路,大多经过上海居民区,沿线居民担心磁悬浮铁路会带来辐射和巨大噪音,因而导致上海民众起而反对。 为此,上海数个小区居民分别于1 月12 日在人民广场和南京路长时间散步,1 月13 日在南京路购物。大陆南方都市报首开报道,继而包括新华网、新浪网,网易等也都出现了相关言论。上海近年来的这起首次"散步"方式的游行活动随即震动上海高层,市委书记俞正声批示:冷处理,徐图之,慎用警。据称市政府专门开会研究对策。然而, 1 月 14日,上海当地官方媒体则开始连续发起舆论反击,赶出数篇评论,指责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不客观,不科学,破坏和谐,并对居民的"散步集会"予以指责,强调应通过政府提供的渠道反映问题,其中一篇文章更是称"有境外势力""惟恐上海不乱"。由于事态敏感,上海市政府现在外松内紧,不仅政府单位紧急通知工作人员严禁参加游行,上海企业也发出员工不要"散步"警告。
据最新报道称:上海当局日前终于作出反应。隶属于中共上海市委的党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竟把市民散步请愿定性为"街头政治"。社论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是诉求,一定要走正常渠道,一定要严格守法……决不能采取类似'街头政治'那样一种过激方式来表达意见和诉求,那只能破坏我们和谐社会的稳定之基,也会将本来正当的意见表达引到歪路上去,完全不利于各方利益的实现,这种倾向一定要防止……。对于那些违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举止,我们也要头脑清醒、坚决反对。"对此网上舆论认为: 这篇社论有意模仿19 年前的《人民日报》"四二六社论"的定性逻辑与口气 ——要旗帜鲜明的反对"街头政治"。
其实中国官方一直都将公民请愿、游行的政治权利表达形式斥之为 "街头政治",并保持着高度警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5 期曾刊登中国传媒大学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文章认为,"街头政治"是西方的政治阴谋。文章称:近20 年来,美国的"街头政治"屡屡得手,在一些国家扶持了一批亲美势力上台;今后它必将把这一套推而广之,威胁更多不愿听命于它的国家。这一动向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文章指出,"街头政治"通常指某些政治势力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发动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冲击政府部门的活动。具体表现有: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游行集会,举办街头讨论会或组织辩论演讲,发起街头签名运动,搞群众性串联,罢工罢课,静坐绝食,占领广场,围困政府机关等。该文特别指责,"美国搞'街头政治'频频得手,来势愈发凶猛。美国视我国为其推行全球霸权的最大威胁,我国始终是其分化、西化、弱化的重要目标。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因收入分配、失业率等问题,引起了部分社会矛盾的激化,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加紧研究应对之策。"这就是今天上海市委的党报《解放日报》把市民散步请愿定性为"街头政治"和所谓"有境外势力""惟恐上海不乱"的含义。
然而国家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都有监督和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公民有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上海市民鉴于政府的磁悬浮建设方案可能会损害居民人身健康,通过街头散步的方式温和地向政府表达意见,是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也是当前国家提倡的"公民参与"的很好形式。《解放日报》将这种和平表达,"公民参与"方式定性为必须坚决反对的"街头政治",本身就是违宪言论。这等于不自觉地将合法合理地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守法市民推向反面,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无端制造官民对立。《解放日报》的文章模仿 19 年前的《人民日报》"四二六社论"的定性逻辑,将此事上纲上线,沿用的同样是用传统意识形态"加工敌人"的政治思维。难怪市民不服地发问:"我们是依法维权啊,和谐散步、和平表达意愿怎么就成了搞'街头政治'?"
记得去年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曾发表了俞可平关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义》文章,并随即被《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转载。俞可平此篇文章,以胡锦涛讲话中的"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为尚方宝剑,认为公民大胆、积极的政治参与,是作为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出发点。在所有的公众参与中,政治参与尤其重要,最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俞文认为: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在现代民主国家,虽然公民的权利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和保障,但这些法定权利并不会自动实现。公民权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社会过程的产物,是人们通过斗争取得的。政治参与是公民争取和扩大个人权利的最主要途径,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来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泛的公民参与,特别是公众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公民参与的直接后果通常就是影响公共决策和公共生活,迫使决策者倾听公民的意见,并且按照公民的意见来制定有关政策,从而使相关的政策变得更加符合公民的利益。公众的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参与可以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可以培养公民的公共合作精神,可以增进公众的政治认同,发展参与的能力。为此俞文特别强调: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形式与领域,即凡是旨在影响公共决策和公共生活的行为,都属于公民参与的范畴。如投票、竞选、公决、结社、请愿、集会、抗议、游行、示威、反抗、宣传、动员、串联、检举、对话、辩论、协商、游说、听证、上访等等,都是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常用方式。此外当今的网络资讯时代,电视辩论、网络论坛、网络组织、手机短信等都可以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手段,都是合法的、必然的公民权利。这篇文章对于当下中国公民权利受到极大限制的政治现实颇具针对性;对认识上海《解放日报》社论将公民散步表达,"公民参与"方式定性为必须坚决反对的"街头政治"非常具有批判意义。
《南方周末》将○七年度人物颁给"厦门人",就是因为厦门海沧PX 项目,民众聚集万人上街"散步",最终在市府主导多场公听会及公开邀请专家学者民众探讨后理性结局,这为中国集体维权时代到来的"公民参与"理性方式,提供了一种十分成功的新模式。上海磁悬浮民众" 散步" 方式集体请愿,就是这种模式的又一次实践。